第三章
就此背着行囊踏上求学之路,陌生,恐惧,适应,蜕变,思考然后再陌生,循环往复。过程艰辛又刺激,在奋斗中收获更多的人生经验。
辽中县城镇二中的学习氛围很浓,在朦胧中感受到某种压力。已记不得是谁带我去的学校,教学楼大厅回音飘荡,正门朝南,两个小侧门朝北,风贯通其中,让人感觉凉爽通透,东侧墙壁上挂着校领导和各位老师的照片及其简介。我被带到二年三班,教室里拥挤不堪,座位很窄仅能满足站立,光线昏暗,课桌上摆着书立,里面塞满各种学习用书,似乎进入了一个酱缸,颜色重味道浓。从前门走到我的位置,看到很多个脑袋从书籍后面突然冒出,迷失的眼神透漏着茫然,看到了什么后迅速消失在书墙后。同学们稚嫩,皮肤好,表情傻,穿着和打扮洋气时尚,尤其是这里的女孩子和大黑中学的看起来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头发烫的特别直顺,有的戴着眼镜单纯文静,有的学习认真别无他念,也许这就是我要跳出深爱着的土地的原因吧。学生时代,学习就是事业,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务正业,但同时需要抓紧时间扩张视野,强化思维。刚到那里还会有些不熟悉,没有什么话语,毕竟一个农村来的“小朋友”还需要点时间跟上新环境的节奏。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都胖胖的带着高度近视镜。语文老师喜欢穿宽松大领口黑色上衣,可以看到饱满的脖颈皮肤裸露在外,头发自然下垂,在后面扎一个辫子,前额有一“门帘”,偶尔还得将其侧向撩起。讲说明文的阅读理解,细致入微,可我听不进去,为了考试,为了分数竟然让我们背诵她推荐的练习册答案,说这些就是考试的类型,结果她是正确的。我很自觉的与老师背道而驰,不是我不学,我是背不明白,伟大的母语怎可以不带一丝感情的学习呢?英语老师更是敬业,个子很高,透过好几个圈的镜片有一双暗藏杀机的小眼睛,长发及腰,咋咋呼呼,脾气略显暴躁,喜欢黑色着装,圆圆的脸蛋没有一丝赘肉,胸部大而且特别结实,怎么走动都不会晃一下,似乎被捆绑住一样高高翘起。讲语法讲句型,背单词背句子,可是后来我还是记不住。到了这个中学后才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考试,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试。从最初的放养很不情愿的变成教育产业中的一个半成品,而且终将还是个半成品。初二这年有好几样东西是我第一次见到,心心相印面巾纸,玻璃瓶装酸奶,炸串还有桶装水,当然每样的身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大舅家住在县城北面不远的敖司牛,他家里有个哥哥和我同一个学校的同一年级。因为那时我还找不到去他家的路,第一个周末大舅开车来学校接我们。在回家的路上大舅一直在给我讲故事,也许是因为我满脑子的问题,可哥哥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跟大舅交流,不知为什么。大舅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当兵时候的故事,大舅说他本来渴望读书,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后来想办法当兵,才走出农村。他的车里面一直都有一本杂志、报纸或者书籍,有的可能看了好几年还在反复的看,不舍得花钱买新的文字,我知道大舅是喜欢吸收信息的,但是生活的贫苦让此路不通。他还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只有读书这条路可以出人头地”,我就是这两个信条的践行者。大舅特点非常明显,不管冬夏都戴着帽子,走路时后脚跟拖地,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变得有点驼背,完全不见当年的俊俏。讲话时手势凌乱复杂,看不出任何节奏,有时甚至会耽误驾驶车辆。偶尔侧脸给我个眼神,但是又不得不再一次目视前方。语速很快,斩钉截铁,唾沫飞溅,如果慢下来定会和小时候听到的评书一样精彩。讲到高兴时张嘴大笑,可以看到整齐牙齿后的粉红扁桃体;讲到愤怒时会跺脚拍大腿,像一种非洲舞蹈;有时候意味深长的抱怨或者严重的重复,强调着几十年生活带给他的收获,对错缓急总得有个结论。他一旦讲出人生信条定会坚定不移,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想在大舅的成长故事中教训远比收获多。
舅妈每次都会准备几个菜,荤素搭配合理,多数食材都是出自自家的园子。我们两个的饭量大得惊人,一大碗菜一会就吃完,老两口看着我们这样吃都会笑起来,孩子的成长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学校有什么事情,第一个电话一定是打给舅妈,到现在我依旧可以清晰记得她家的电话号码,永生难忘。漫漫求学路,有长辈的照顾和关心是一种幸运,挡风遮雨,隔离危险。除了我饿家人外,大舅和舅妈是第一个值得感谢的,老两口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业上的鼓励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人活一世只有少部分知识来源于书本,其他的莫过于像他们老两口这样的关怀,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是我坚实的依靠。大舅在黑龙江当过汽车兵,开了一辈子车,舅妈以前是民办教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转正。他们都是经历过大变革时代的,苦难的童年和巨变的成年磨练出一颗坚定的心,我想这些品质也传承给我们。年轻人很难掌握自己未来的方向,需要长辈们的指点和帮扶,也许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简单行为即可改变我们一生的信仰和目标。老两口一直不离不弃,倔强的生活着,当面临生活的巨大创伤后依旧奋力前行。什么是成功呢?现在很多人不认为完好的家庭算作成功,其实到头来总得回归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