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荀皇后一直被人诟病,很多人说她坏、阴毒,巴不得她早早“下线”。可是你想过吗?荀皇后很多思维方式,跟我们现在的宝妈一模一样。希望大家在诟病荀皇后的同时,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小格局”思维。
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
荀皇后最大的问题是,他把儿子看得比梁王重。其实就她错置了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的位置。
荀皇后与梁王的关系并不好。尤其是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心结:淑妃。梁王偏爱淑妃,可是淑妃却死于难产,一尸两命。梁王嘴上没说什么,可是心里却怀疑是皇后所为。直到墨淄侯杀了莱阳太夫人,他俩之间的心结才打开。
但他们始终不是一条心。
荀皇后在梁王这里找不到信任,所以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上。也正是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所以才对梁王更加不信任。
还记得静妃吗?她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她好容易过生辰时,儿子能来宫中陪伴她。可是梁王突然出现,打断了他们的相聚。静妃一句怨言也没有,一心服侍梁王。
那是因为她知道,她和儿子将来的一切,都仰仗梁王。
取得梁王的信任,才能给自己和儿子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那是以夫为纲的朝代。如今,虽然我们女性不必处处讨好男人,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亲子高于夫妻的女人,必然会忽视伴侣的感受,久而久之夫妻关系出现裂痕。而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那一刻,曾经用孩子填补的情感空缺会突然出现,猝不及防地毁掉一个女人原本丰盈的内心。又因为与伴侣的裂痕太深,无法填满这个空缺,女人的生活可能会因此陷入不幸。
真正有格局的女人,应该如静妃,有自己的生活,重视夫妻关系的重建,微笑着看着孩子成长。
荀皇后面对儿子质疑自己的那一天,便会是她崩溃的那一天。
她也许会说,自己辛辛苦苦为他谋划,结果他却不要?其实不是他不要,而是她过多干涉了他的生活。
只以血缘论亲疏
荀皇后的狭隘,还在于她过于重视血脉的亲疏。
梁王和长林王的兄弟情让人感动,太子和平旌的关系也异常亲近,可是在荀皇后眼里,这些是她的心头大患。
平旌从琅琊阁回来,想去看太子。可是找不到东宫,路上耽搁了功夫。最后只好和与皇帝商谈了很久的平章一起去给太子请安,皇后听见传报说,这长林二公子也忒拿大了,还让太子等着。一脸的不乐意。
宴会上,平旌拿出自己带的东西给太子吃,皇后也是一脸担心。
这些都可以看出,荀皇后根本没把长林王府当成一家人。
聪明的女人,不应该好好处理与长林王府的关系吗?像荀皇后这样,哥哥是内阁首辅,让太子拉拢好长林王府,这不正是为将来稳坐江山打基础吗?
也许是因为太子早立,又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如果再冒出个争位的皇子,我就不信她不需要仰仗长林王府。
说到底,荀皇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她一直把自己当成荀家人,把姓荀的当成自己人,而把除了皇帝和太子的萧氏都当成了外人。
她有忧患意识,却识人不明。看不透人心与朝廷纷争,只凭借简单的亲疏就断定了信任与仰仗的对象,未免有点太过天真。
自己的哥哥是姓荀,可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姓萧啊!
亲疏,并不能简单以血缘论。希望女人们,在处理婆家与娘家关系时,能看清这一点。想想《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亲哥嫂也未必一心向着自己。
擦亮眼睛,才能看清真正的亲疏。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荀皇后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她缺乏思考的能力。
她看不透人心。她身居后宫,不明白长林王风骨为何物。
她看不透朝局。她不知道长林王辅政其实只是梁王保护长林王的一种方式。
她看不透善恶。她无比信任的濮阳缨,其实是要毁灭她的家园的恶魔。
她看不透权谋。她信以为真的白神旨意,只不过是一些人玩弄人心的手段而已。
如果说她前面的事情都还可以理解的话,缺乏思考能力的行为是绝对无法忍受的。因为她这一犯傻,多少人命都毁在了那一场瘟疫之上。
只不过是太子宫里失火,她就相信了濮阳缨的话,于是放纵一场瘟疫蔓延,差点让整个金陵为她的愚蠢陪葬。
女人是最容易被蛊惑的物种。因为她们善于感性思维,不善于理性分析。如果有心人加以利用,说不定她们会立刻上勾。
而那些善于思考的女人,比如静妃,比如霓凰,比如林奚,她们能一眼看出问题根源所在,挖出潜埋在表象下的真实。
其实女人不是不善于思考,只是很多女人懒得思考。
我相信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女人一定不是少数:禁不得推销,辨不清微商的真假,看不懂美容院的骗术,听不得算卦人跟你说的吉凶。人家随便一动嘴,自己就上了当。
这跟荀皇后相信濮阳缨不是一个道理吗?
希望女人们都深刻反思自己,不要随随便便就被别人骗了。甚至别人骗了你,你还认为人家说得对呢。
荀皇后的“小格局”思维就是如此来的,你怎么认为?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