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个不需要加班的周末,在家刷了韩寒的《乘风破浪》。高中时候曾是韩寒的粉,《三重门》翻了好几遍,《后会无期》上映的时候第一时间去给偶像贡献票房,可能是岁数大了,不仅不追剧了,连曾经最喜欢的作家导的电影也懒得去追了。生命就是这样,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强求不得,只能顺应。相比《后会无期》,《乘风破浪》并没有太多的惊喜,情节似曾相识,仍然可以看到曾经叛逆少年的影子,除了选的直男癌的电影插曲略让人失望,整个电影还可以。
《乘风破浪》讲述了一个父子故事,儿子穿越到父亲年轻时,见证了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和父亲一起打打杀杀并成为兄弟。他体会到父亲的一生,于是父子和解。电影中的父子矛盾,也可以理解为两代人的代沟,这是父子甚至是父女都不能绕开的沟壑。所以两代人正面冲突没有用,只有切身体会才能体悟到对方的情感、生活,以及人生。但,要真正做到和解,真的太难了。
我想,最理想的父子关系,如兄弟般携手并肩乘风破浪;最舒适的母女关系,如闺蜜般尊重理解体贴包容。
看完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上大学时候看的一本书,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以及原生家庭如何对每个人的性格、为人处世的影响。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成长,也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纠正以及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阴影。学会与自己相处与父母相处也是一辈子的课题。再往后,就是要学会如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子女可以健康快乐的自我成长,不要重现自己的弱点,也不要矫枉过正,保护着他们的天性,让其自由。
每次提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龙应台的《目送》总是被提及,“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也是依赖自己儿子的,但她在自己的不舍和孩子的成长中作出了取舍。武志红的很多观点归根结底都可以用这句话进行表达,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我心所想,其实我除了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人”之外真的并无所求。然而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修得此道。长路依旧漫漫,而吾也只能仿效屈原,继续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