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李善友老师讲第一性原理的精华内容和我自己的反思总结。
李善友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开场之后,正式开始讲到刻意练习。
但是李善友老师并不是直接开始讲方法论,而是告诉了我们《刻意练习》这本书是怎么来的,什么是刻意练习,以及与刻意练习类似的“一万小时理论”的误区在哪里,并特别提醒“不要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
讲完了这些之后,他才开始刻意练习的方法论。我们都知道刻意练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做“心理表征”。所谓“心理表征”,就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叫做创建心理模型。
在这里李善友老师引用了《万万没想到》中的解释,所谓“心理表征”,便是套路。
“套路”这个词语真的是太熟悉了,前一段时间无论是干什么,都会听到有人说“套路,套路,这都是套路”。虽然我自己也在说这个词语,但是明显的是,从听李善友老师课的这一刻起,“套路”这个词语对我来说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代表着刻意练习的第一个方面——心理表征。
那对套路这个词语,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是如何解释的呢?
人所掌握的只是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工作有套路,认知和思维有套路,判断一本书的优劣有套路,等等。
本以为讲到这里,“心里表征”这一章,就算是掀过了。但是李善友老师接下来又提出了一个词语“桥段”!
说有一个网站,专门研究桥段,还举了一个例子。
这进入到了艺术创作的领域,他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充满灵感不受拘束的非常个人化的艺术,也有“套路”也可以建立“心理表征”。
接下来,又有一个词语出现,来解释“心理表征”,这个词语是“模式”。
“模式”这个词语和上面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呢?李善友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在这里我也只是以他举的“罗辑思维”为例,他说,罗辑思维一直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理论。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用很多词语来替换,比如说“规律”“本质”“模型”等等。
光是一个心理表征,李善友老师就用了三个词语来阐述。为什么非要是这三个词语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从上文的分析中来看,李善友老师口中的“套路”和“桥段”都是特指某一种结构,比如说套路是围棋中的定式,编程中的算法,桥段是什么,桥段是电影和小说里的情节,这些情节大部分都遵循一定的结构。
那“模式”是什么,模式更加侧重于事物背后的本质的规律,由这些规律,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型。
这就回到了李善友老师一开始说的,心理表征,就是创建模型。
由事物内在的结构,事物背后本质的规律,创建出来的模型。
明白了这些之后,意味着我们要如何践行呢?
1. 学会寻找事物背后的套路,也可以称之为结构。比如说,牛人在思考的时候遵循一定的套路和结构,我们就需要去解构这种套路和解构,化为己用。比如说李善友老师这部分大课所用的套路是什么?分析出来,相信我们的思维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2. 学会由套路找到事物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比套路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李善友老师的课,有一定的结构,他的开场是遵循提出问题,列出现象,深化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在这个结构背后还遵循了一种思维模式,或许是叫黄金权思维。再比如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心理表征,这是一种思维的结构,但是比心理表征这个思维结构更深层次的是刻意练习这种思维模式。同样的思维模式,估计还有多元化思维。
3. 无论是工作也好,艺术创作也好,甚至是创业也好,这个寻找套路创建模型的方式绝对非常实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用起来。听了这节课之后,我最直接的变化是,在自己每日反思的栏目里,加上了一个“规律探寻”栏目,并告诫自己,每天要思考并填满这个栏目。
真正的升级,应该是认知的升级,但是如果认知的升级无法应用在生活中,认知升级也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