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拾此书,看到“局外人”三字,心中莫名诧异,同时也很好奇。阿贝尔加缪,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模糊的印象,只知道此人的作品都带有浓烈的哲理色彩。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篇简单而凝练的叙述,没有过多的文字渲染。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冷漠敞开了心扉”,“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结局同样以简单的叙述结束整篇小说,道出了主人公默索尔死前对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最后的祈愿。
加缪在小说中谈到“如果谁在母亲逝世以及下葬时不留一颗眼泪,那么他该被法律判处死刑”,如果一个社会真做到这一步,那么有多少人留下的是真情泪水,而不是做作。小说中的大部分情节集中在对默索尔杀人后的庭审描述,检察官与陪审团们不是集中在默索尔对死者的杀人动机上,反而纠缠于他在母亲死时没有哭泣,没有一点悲伤的情绪,并以此找到了养老院的门房先生,母亲的旧友,院长,护士等作证,证明默索尔的确对于母亲的死亡没有一丝悲伤。他不知道母亲死时具体年龄,不想开棺看母亲最后一眼,在守灵时能淡然喝着牛奶咖啡,棺柩前坦然抽烟,母亲下葬没有哭泣,母亲下葬后第二天能跟他的情妇玛丽看着搞笑幽默的电影,风流快活。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确认为默索尔太冷漠,太无情,甚至没有最根本的孝道可言。也正是如此,检察官认为他杀死那个阿拉伯人属于故意的,有预谋的,是在完全清醒下杀死他的。默索尔的律师本认为他最多判个十几年的牢狱之刑,谁知最后结果却是死刑。读到此处,心里不禁一震。在我看来,他杀死阿拉伯人完全属于正当防卫,最后的连开四枪,完全是出于他无法遏制的愤怒,换作你我,在此情此景下,怒火中烧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举枪自卫完全是正当之举,何来预谋可言?何来故意杀人一说?当一个人出于情绪崩溃边缘时,是否还是完全清醒状态,我不敢妄下结论,估计只有心理医生能给出答案。
狱中的默索尔是少见的能够如此冷静,心态如此坦然之人。即便是最终被宣判死刑那刻他依旧 没有绝望,而是给自己想出几个可能侥幸存活的方案,什么绳子断裂,上诉成功减刑等。当神甫三番两次来对其进行指导,最后一次,主人公终于爆发了自己的本真性格,痛斥这个世界的肮脏、冷漠,痛斥社会法律的冷酷无情,更重要的是不公。凭什么“我”的生命任凭法庭上的几个人来裁决,就因为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就断定自己能预谋杀死另一个人?就因为“我”在母亲逝世第二天跟自己喜欢的人看了一部电影,就断定自己对母亲没有丝毫感情?“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而被处决,这有什么关系?”最后的最后,主人公发自内心的痛诉,歇斯底里的呐喊,揭开了全书的高潮。
回到现实,情绪平复后的默索尔,终究还是无法摆脱死神的魔掌,然“他希望在行刑时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让他们对他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默索尔这个作为世界的“局外人”,多余的人,最终无法向命运妥协,这样的结局与那个希望作为麦田守望者的结局何其类似。他们终究是命运的弄儿,社会的无情现实将其击打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