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价值或者内在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对资产未来真实盈利能力的作价。好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台每天能印刷出200张百元大钞的印钞机,其内在价值是另一台每天印刷100张百元大钞印钞机的两倍。
短期而言,各种情绪和谣言,都可能左右这两台印钞机的市场售价,导致其偏离2:1的比例。但长期而言,市场价格一定会反应两者的价值比例。
原因是二者偏离时,套利资金会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蜂拥而来。极小的偏离,也会被套利资金用庞大的杠杆抹平至小于交易费用为止(想想以前写过的长期资本公司干的事儿)——这是整个价值投资体系的基石,是资本逐利天性下的铁律。
货币基金或长期国债这类提供无风险收益的产品,就好比是那台每天印刷100张百元大钞的印钞机,它提供了一个基准。企业,就是另一台每天印刷X张百元大钞的印钞机。其内在价值,由X与100的比值决定,搞明白X=?就是企业投资者一生的功课。
……
只有等到因为暴跌所导致的市值,与企业合理估值差异过于明显,已经大到足以吸引原本对此企业并无深入研究的外部资本注意时,股价才会重新回到价格回归价值的正常道路上。
……
无论价值的发现或者破灭,都有一味必不可少的灵药,什么呢?——时间。低估被发现需要时间,高估被戳破也需要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容易将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划上等号的原因。一是企业盈利的增长本身是逐步和渐进的,很少有很短时间内发生突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外部资本注意到明显便宜、展开研究到开始买入,也需要时间。
借着本篇不标原创的机会,抄一段最适合当前环境的老司机语录给大家,来自彼得.林奇。看场景,你会以为是他针对这几天A股的行情波动说的,实际上是很多年前的言论了:
如果你已经决定投资股票,而不是债券的话,你就做出了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假定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
如果你的钱只能投资1年、2年或是5年,那么,股票并不是第一选择。因为从这一年到下一年股市会怎么样没有人会知道。在股市调整的那几年,你如果把钱取出来的话,就会遭受损失。
对于投资股票来说,可能需要坚持20年或20年以上。因为股票的调整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恢复,投资的盈利需要日积月累。年化11%的回报是股市的历史记录。
……
人们常在寻找各种战胜华尔街的秘籍,其实一直以来最好的秘籍便是选择那些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股价下跌并不是一个好的卖出理由。
自诩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很容易,其实,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人不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了,但当股市调整之日,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期到熊市何时到来,但当它真的来临时,90%的股票会集体下跌,这时投资者就慌了。
他们从新闻电视里听到“灾难”来形容这样的市场,他们开始担心自己的投资会跌到零,因此匆忙离场,即使割肉也在所不惜。他们安慰自己说,拿回一些本金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
就在这个时候,这些本来号称是长期投资者的人,突然变成了短线投机者。他们让感性占了上风,忘记了最初的想要分享好公司利润成长的投资理念。
他们因为股价下跌而惶恐,匆匆卖掉股票而不是耐心等待它反弹。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是他们自愿的。
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陷入了一直尝试去选时的漩涡。如果你说他们是选时者,他们肯定会否认。但是,根据市场波动来卖股票的行为实质就是选时者。
选时者试图预测短期市场波动和股价变动,并据此获得盈利而退场。但是,没有多少人可以用这种傻瓜都懂的方法真正赚到钱。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人早就成了亿万富翁,而不是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了。
你试图选时,但结果往往是追涨杀跌。人们觉得自己运气不够好,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不现实的结果,没有人可以长期战胜市场。人们还认为在市场调整的时候投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但他们忘了,踏空同样也是有风险的。
关键的几天往往可以成就或是摧毁你整个投资计划。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实例:在20世纪80年代股市上涨的5年中,股价每年的涨幅为大约为26.3%,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资产会翻番,但其实这5年的大部分利润是在1276个交易日中的40个交易日中赚取的。
如果在那40个交易日中你选择空仓的话,你的年均收益可能就会从26.3%降到4.3%(其实定期存款也可以获得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