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为四条线,吴岭澜是时间意义上的故事开端和“真实”这一核心思想的引子,张果果则是时间线上立足于当今的总结者,更为饱满的是沈光耀的故事以及王敏佳陈鹏李想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主要想聊聊中间主体的两个故事。
沈光耀: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于我而言,全片最大的泪点就在这里了。也许是今年看的几部影视作品都和战争脱不了关系,去年大爆的《战狼》、年底的《芳华》、五刷的《战长沙》还有前几天为倪妮去重温的《金陵十三钗》,家国情怀的战争戏总能赚走我的眼泪。想起《战长沙》里顾清明在最后一集那句“战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灭顶之灾”,而出身富家的沈光耀面对这样的灭顶之灾,选择了只问敢勇,以一颗悲悯之心对待这个世界。母亲劝他放弃从军时所说的“希望他有机会去体会自己的人生”就是他所要面对的“西东”。在我看来,沈母已然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她所言句句在理,皆不是为了独苗传宗接代这样的理由。当沈光耀遗物返乡,镜头扫向沈家那高高的匾额上“三代五将”四个大字时,一切都明了了,除了吴岭澜所传授的关于“真心”的道理对他的启发,沈光耀的敢勇早就刻在他的骨肉血脉之中。
王力宏在影片中有几个眼神戳中我:第一个是他在西南联大静坐听雨时推开那扇窗,他看见了雨中作训的军人、临河而渔的斗笠翁,那一刻他的眼神是豁然的;第二个是他听吴岭澜讲授“真心与无畏”,他的眼神是毅然的;第三个是他看见曾经活泼的小男孩因为战争惨死在母亲怀里,那一刻他的眼神是凛然的;最后一个,是他将飞机冲向敌人的船只,对着战友说出那声“回家”,那一刻他的眼神是决然而温暖的。从豁然到毅然到凛然再到决然,沈光耀完成了他的“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陈鹏:只问深情,无问西东
毫无疑问,黄晓明的陈鹏主要是担起了爱情戏的深情,先是为了要照顾她不假思索地拒绝了组织上的工作安排,因为深情而留下;然后在以为心爱的女孩心有所属后接受组织安排,因为深情而离开;当爱人受难,二话不说地狂奔而来,因为深情而回归;当世人皆唾其为婊为恶,却不曾多问一句,因为深情而信任;即使曾经美丽的姑娘早已容颜尽毁,却依然拥抱她为她托底,因为深情而接纳。
陈鹏,让我想起了马頔的那句歌词:如果全世界都对你恶语相加,我就对你说上一世情话。
但陈鹏的深情也不止于此,如果只看到了他在爱情上的深情,就看少了。当他从大漠戈壁完成核弹事业归来,他那斑驳的头顶,满肩满帽子内衬的落发,显示了他对事业对国家的深情。
在他们这个故事里,其实没有坏人。王敏佳,虽伪造了主席合影,却不过是个有些小虚荣的姑娘;老师的夫人,不过是个为爱痴狂的可怜女人,跳井就说明了她本质上的善良;李想,为了能够支援边疆医疗而置王敏佳于不顾,实在也不能说是个自私的理由,只是没料到事态的发展。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错在那个把一切都夸大的时代。
王敏佳最终认识到了谁是最爱自己的人,深入戈壁找寻陈鹏。电影没有交代他们最终的结局,留下了开放遐想的空间,在我看来也许他们从此天人两隔,但是他们终究是做到了“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从另一个角度看无问西东:
按时间顺序来看四个故事的发展,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里对于“无问西东”的追求越来越现实。吴岭澜思考的是本我这种哲学问题,沈光耀思考的是家国与小我,陈鹏思考的是爱情,到了张果果,思考的已经只是职场上的对错问题了。或许是环境不同,和平年代的人们衣食无忧,节奏匆忙,“现实”是人们的第一选择。想起高晓松曾怒骂当今清华学子不配做国之栋梁,也想起很多人的“为何如今难出大师”之问。我想起曾经听过的一个观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总是交替发生。回想国家动荡时期,无数文人思索人何以存、国何以立,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民国大师;当战乱平息,国难解除,人们才有喘息的机会来求物质发展,于是工农商业迅猛进步。再放眼国外,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也并非同时发生。如今我们的大环境仍处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阶段,自然像吴岭澜那样的思考就少了。但这也应当是给我们敲响警钟,在精神上的追求永远不应当放低。
关于电影结构的一点拙见:
可以看出导演是有野心的,想要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说完四个故事,讲述四种真心,并且要将它们创造联系。整个故事我是看懂了,但却也不得不说,一次次的黑屏切换时空,有些时候略显生硬和突然,至少和我一起观影的人有过反应不过来的时候。本以为第一次四个故事的开端和时间地点人物介绍完之后,相互之间会有处理得更好的联系,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有点像挤牙膏,东一段西一段,平行的时间较多,而没有曲线一般的糅合交错。导演为了把几个故事连起来,强行安排了一些理由,除了吴岭澜为沈光耀授课比较合理,其他两个连接都略有不足:陈鹏那样一个被收养在穷苦山村里的孤儿,是如何到了北京念高中念清华的?张父张母带张果果给李想扫墓,交代了“每年都来”,为何又要像是第一次提起一般和张果果讲述李想救命之恩?张果果为何又在这一次顿悟?
最后:
电影片头就抛出了金句:“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我觉得这个命题并不完全成立。是否来到这个人生,不由我们自己决定,不如说是“是否还会有勇气接受”。我也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回顾我的二十多年,起码至今为止,我还是有勇气接受的。这一路留下了大大小小的错误、遗憾和坎坷,甚至有些令我至今仍在感叹,也曾假想过“如果回到过去”。可假想归假想,我知道这就是属于我的人生,凡是经历必有意义,我欣然接受,不问西东也不谏往者,只听我心只求当下。而我在一些事情上的勇敢和坚持,我想给自己一个表扬,已经做得不错了。
来路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