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不禁又开始关注读书的话题。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今天,阅读书籍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打开微信,各个微信公众号竞相发文,有阐述读书的意义的启示文,有介绍伟人读书事迹的故事文,有调查世界各国读书量的对比报告,也还有浑水摸鱼乘机宣传卖书的推销文案。但是不管他人怎么样,都非常有必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自己所读过的书做一个总结。
最简单直接且容易量化的总结方式就是反问自己:你一年看了多少书?
虽然并没有对自己读过的书做过专门的统计,但是即使是大概计算一下心理也是拔凉拔凉的,截止到今天,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读过的书应该不超过十本,而且大部分都是专业的书籍,课外书籍鲜有涉猎。
下面是我的书单:《word从入门到精通》《PPT从入门到精通》《和秋叶一起学Execl》《应用光学》《新东方六级词汇》《名家钢笔实用教程》《古代汉语1》以及对写作和逻辑思维两个主题的相关研究。其中office三件套的知识掌握得不错,学习的时候做了思维导图,在毕业论文中有过大量实践,在QQ群帮助很多人解决过不少实际问题,在工作中也有不少应用,掌握程度最佳。光学是我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也有挂钩,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倒也不断强化。但遗憾的是,自从背了六级词汇书险过六级后,就再也没有复习过英语。遗忘是人类的天敌,故词汇也忘了七七八八。此外,由于兴趣,最近在学习硬笔书法和文言文,阅读,总结,训练三项并举,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效果应该也不差。另外,在毕业前也做了关于写作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虽然没有系统化地阅读过主题书籍,但是也看过不少资料,精心做了笔记,然而,由于工作原因,导致训练没能坚持下去,目前正在重拾中。
说来惭愧!一年的阅读量竟然不超过10本,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知识匮乏的源头。往前追溯,不止是这一年,我人生的前半段都是这样的状态,除了学校规定的课本外,自由时间里所读课外书籍极少,因此时常不如意。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表达能力极差,话不三句就词穷,后来发展到工作中,发表观点无逻辑,汇报工作屡犯错,人际交往常碰壁,但是我始终不去探究自身深层次的原因,总是寻找大量的能讨巧的成功学去麻痹自己,直到最近遭受到人生大败后,才终于将目光转移到自身上来检视自己,也明白了杨绛先生的那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诚然,忽视长久积累的必要性,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没有阅读思考输入,没有写作总结输出,如此一来,再优秀的作家也会在时间的洗刷下逐渐腐朽,何况我等凡人。而所有的的成功都是反应物输入和输出在时间这个催化剂的催化下得到,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过少会导致输入不足,那又是什么导致阅读书籍数量持续走低呢?
一是碎片化不成体系的阅读。碎片式阅读过于“浅”了,打开一个网页看个标题就关闭了;看别人的答案扫完第一段就开始去写评论了;知道某本书,看个序言就觉得自己读过了。碎片式阅读慢慢变成自欺欺人,不懂装懂,连自己都骗。所以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让人把“知道”当成“懂得”,从而带来虚假的获得感。而习惯于碎片阅读的人,通常也无法集中精力再进行系统阅读。
二是娱乐活动占据过多的时间。一般的娱乐活动指的是玩游戏、看直播、刷抖音和连续剧等。这类娱乐活动很容易让人感到兴奋,但是通常它输出的快乐都是快速的,廉价的,极易获取的,很容易上瘾。而一旦上瘾,你被其消磨的时间就呈几何倍数增长,若是占用你的休息时间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会打破你原本的计划,那么你还有时间去阅读吗?
三是没有从小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以我为例,小的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境贫寒无法满足。初中因为语文老师的缘故恨屋及乌,开始拒绝朗读,拒绝写作,拒绝语文。高中为了应付应试教育,无暇发展课外阅读。大学沉迷游戏和直播,如第二点所述。回顾这二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我发现竟然从没有意识进行过系统性的阅读训练。后来到了社会上才发现原来语文才是最有用的。如果上天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语文,好好培养自己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有些事当我们年轻不曾懂得,当我们懂得时已不再年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买了我一直渴望的书桌,也买了电子阅读器kindle,但是最好的年华已随风而去。古人云: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所以我坚信我还能改变,我定要拼命追寻时间的脚步,将以前丢失的以最快的速度找回来。
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在读书的态度上,重在坚持,不停地向上积累,日积月累,一定会达到嵩山的高度。但是除了持续输入外,也别忘记了输出,观察-阅读-记录-总结-实践-反馈-复习,这才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