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和四十几岁的长辈同桌吃饭,偶然听到一句“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一时无语。如果刚好旁边有个镜子,一定能看到自己笑得比哭还难看的样子。
或许每个人,年少时都会孤傲轻狂,带着Peter pan的幻想,以向现实屈服为辱,这种心情刚上大学时大概会达到顶峰,总是心口如一的说自己想要做什么,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无所不能的盲目自信。而这样一群人凑到一起呆四年给我们最大财富却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终于勉强承认自己的平凡。打击我们的或许是成绩,或许是爱情,亦或许是好友背叛……,但是扪心自问,那么多的无能为力又怎会让你真正放弃对于未来的期许。
工作之后我和好友之间的谈话基本上都在复制薪酬、住房、假期以及公司的茶歇室,互相吹捧之中更多的是一声叹息,后来慢慢的变成了婚姻、孩子和教育,更多人开始选择凝望无语。很多人叹息理想被现实糟蹋的粉碎,见惯了换工作时五花八门的原因,而努力的理由却很容易统一到生存的压力。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有些事即使你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有时抒抒情,都会让人觉得矫情。说实话,你也没有办法放弃,只不过开始对自己说不再为了自己。
慢慢,我们明知道有些事和人可能暂时还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适应变化后惊喜的发现个人还有更大的能量,开始回归坚持和执着。面对想做的事情,开始威胁自己如果你只是等待,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面对未知的爱情,一次次强化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面对失意的过往,开始醒悟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有些人说这是长大,却也不见得,也许只是更容易得到满足。
酒过三巡,话题慢慢从理想和现实间的成长转换成个人的适应,微醉的思维被放肆开来,开始谈起改变的困难。大多的改变多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而单纯痛苦的面对自我并不足以促使改变,人对自己的洞察力不是自发的,必须由他人促使你去体会,而最理想的外在推动力,是知道是哪位神。
改变自己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必须承认,无论下了多大决心,自己也无法开展生命持久的转变。所以,要有真正、持久的转变,第一步是自己打败自己,把自我放在一个需要改变的位置,承认自己的无助。其二,要有一个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无论对于女神期望的满足还是知遇之恩的回馈,大都有可能激发临时性强大的斗志。
而即便我们打败了自己,恰好身边也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我们是不是可以彻底的转变自己,或许还不能,可以改变部分习惯和外表我相信,拿爱情来说,杜拉斯说的是“爱既是肌肤相亲的缠绵,又是一粥一饭的平淡;既是心心相印的举案齐眉,又是疲惫生活的英雄幻想”谁又知道这句话更广泛的翻译成“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或许人生,就是我们选择愿意的哪一种。
【小议】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越发的倾向于回归理想,越来越相信无所不能。原谅我无法给出改变自我最终的答案,或许我还坚持,讲到真正的自我时,无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