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大笔的预算做支持,所以中小微企业的营销战很像游击战,要充分因地制宜,结合天时、地利、人以及具体条件来展开,不能生搬硬套。因地制宜,灵活应变是营销的精髓。一家企业成功的方法放到另外一家企业未必奏效,这就是《易经》里强调的“变易”。
但要做到得心应手的“变易”,首先恰恰要掌握好“不易”,也就是在各种变化里最基础不变的根本,而且这些“不易”都是非常“简易”的。
老板的核心任务是保增长
平日里我们接触到不少中小微企业老板,他们中有不少人很喜欢看营销书籍,但看着看着就晕了,看得越多,越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用哪套理论和经验。其实很多营销书籍谈到的理论、案例和经验都是富有建设性的,只是要消化好其中的精髓,首先需要对营销中“不易”的根本有个把握,这样有了基本的骨架,再把血肉填上去就不会太走样。
但我们的主张是,中小微企业做营销,不必追求系统全面,核心在于能实战,能见效。
实战应用为了什么?核心就是为了保增长。企业每年必须实现一定幅度的营收和利润增长。增长的压力来自企业内外,这是由不得企业老板的意愿的。
员工辛苦了一年,当然希望加薪,希望升职。企业不增长,怎么给员工加薪?规模不扩张,员工职业上升的空间当然就受到很大限制,而企业运营的各项成本都可能涨。这还不算,你不增长,竞争对手在增长,如果增长得比你快,当然就可能蚕食你生存发展的空间。
所以,增长对于企业老板来说是一个核心目标和任务,而要完成好这个目标和任务,就需要找准营销的驱动力。你要知道在哪里用力能让你的企业跑得更快、更好,或者说,找准驱动力,就像选车时要看发动机一样,这是一个道理。
什么样的创新可能推动指数级增长?
常常听到创业者说,创业很苦啊,尤其做老板,更加苦。
每天一睁眼,钱还不知道从哪里挣进来,房租、水电就要交,人员工资就要发,成本是铁定逃不掉的。
这还不算,一会儿来个电话:老板,我和男朋友分手了,心情不好,我今天不想来上班了。
一会儿又来一个电话:老板,上次你给我涨的工资我不满意,我要辞职,拜拜了。
一会儿再来一个电话:老板,××客户怒了,你赶快来救火吧……
创业有什么好?一旦开始创业,创业者天天都要煎熬在水深火热中,上午你可能还激情澎湃满怀梦想,下午一个意外就可以把你打入万丈深渊……
创业就有一点好:创业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你要能熬着、冲着,如果熬个八年十年的,公司熬上市了,你的资产一下子就变成了上千万上亿上十亿甚至上百亿,这就叫指数级增长——一开始增长很缓慢,甚至冷不丁还会冒出负增长,但是一旦熬过一个临界点,就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创业一旦成功,实现资产的指数级增长是单纯做职业经理人难以想象的,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和资产往往只能线性增长。
指数级增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屡见不鲜,比如全球人口增长,就是典型的指数级增长。
只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指数级增长在商业中频频出现,备受关注。
比如彼得·蒂尔,他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就是因为在Facebook刚刚起家的时候,他给了扎克伯格50万美元,成为Facebook第一个外部投资者,10年左右的时间,他就因为这笔投资而获得11亿美元的收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指数级增长。
再比如微信,仅仅在三五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五六亿用户,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指数级增长。
可以说,实现指数级增长,无论是就资产还是就产品的用户数而言,成为互联网从业者的梦想,尤其是创业者的梦想。
那么,什么样的创新能获得指数级增长呢?在我看来,一定是品类创新,而不会是品牌创新
首先我们要区分两种增长:水平增长和垂直增长。
水平增长仅仅只是一种量的增长,增长的原动力来自复制或者量的调整。比如,我们可以拿到专利授权后批量复制感冒药,包装成各种品牌来获得财富的增长。
这种增长有没有意义呢?当然有意义,对社会而言,感冒得到了更大范围的遏制。
但有一点,无论复制多少感冒药,这些药也只能是针对感冒,心血管病怎么办?其他疑难杂症怎么办?如果仅仅只是满足于复制感冒药,或者加强感冒药的疗效、减少副作用,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也只是水平地限制在治疗感冒上。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财富虽然可以获得增长,但往往是线性增长。
而垂直增长是一种质的增长。
它往往涉及品类创新,以前的文章品类机会的内容里我们分析过,品类创新会在产品维度上做文章,因而会使用户体验产生质的不同。尤其当这种不同可以把市场现有的产品体验甩开远不止十倍时,通过这样的品类创新,无论是获取的财富还是获得的用户,都可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所以,往大了说,今天中国要寻找新增长动力,就需要寻找技术能创造的新维度,也因此“互联网+”才能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出来。毫无疑问,一旦有互联网这个维度加入,就能创造出许多新的品类,比如我在品类机会里分析的打车软件。
当然,我们也不要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打造品类创新的维度非常多样化,我们期待在诸如医疗健康、金融等产业有品类创新不断出现。
尽管如因为汽车的出现而使马车消失的大品类创新并不常有,但我们有理由期待诸如特斯拉、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中品类或者小品类创新不断涌现,这也将最终推动大品类创新的到来。
我们始终处在对增长的探求和焦虑中,所以我们在不停地寻找强劲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