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何帆读书俱乐部》专栏前几周的书单中推荐了《教养的迷思》做为精读书。当时听到何帆老师介绍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们平常听到很多育儿专家说,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但这种观点是错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影响不大。
家长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是一个典型的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案例。
孩子的成长受到基因影响和环境影响。而环境影响又分为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以外的环境影响。这本书的观点则是家庭环境影响不大。
可是结合自己实际教育小孩的情况,觉得这板书把应该分阶段的对孩子的影响力,一杆子打死了。我很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把人的成长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孩子前6年的影响很大,因为此阶段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的去接触家庭以外的环境,父母或者说养育者是最初的模仿者。最明显的就是老人家带孩子和自己带孩子的差别。
就拿我儿子来说,我的观念是再苦再累孩子都自己带,但现实是因为一些原因,还是把他送回老家,请父母帮忙带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期间是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和中班一年。
不说内向外向,原本在我的印象中我认为儿子的说话和接人待物,还是属于比较大方的孩子。但在我把他接来广州之前最后一次幼儿园发来的视频中,我看了一个怯懦,腼腆,躲避的男孩,当时我如雷贯顶,终于不再自欺欺人的想,姥姥姥爷很疼爱他,反正现在上幼儿园了,其他东西都是老师教。
可事实是姥姥姥爷再疼爱他,吃穿用无微不至,甚至学习讲故事,陪写作业,都抵挡不了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失落和不自信。
这其中一部分也来自幼儿园老师的态度,因为是小地方的幼儿园,很多孩子的家长和老师都是有或多或少的交情,中国国情也是能动用关系的绝不走流程。
当初送儿子回去上这所幼儿园,我去报名时幼儿园说没有位置了,这个班男孩比例太大了,可这是离家最近的幼儿园,为了便于老人家接送,我只好给初中的同学打电话,动用了一下关系。结果就是很容易就进去了,这就是小地方。
但碍于自己长期在外与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没有搞关系,也没有拜托别人关照,孩子就没有打过招呼的孩子受待见,比如,举手回答问题呀,吃饭多块肉呀,同样错误得到的批评不一样呀,这些都是有无关系的差别。
可是在孩子的眼里,他觉得是他自己不够好。所以老师不喜欢他。于是他就变的更加小心更紧张更容易做错事,得到批评后,他会觉得老师就更加不喜欢他。此时老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小时候偶尔听父母说的一句调侃的话是“老师的话都是圣旨”。是的,确实是。
虽说是老师在影响孩子,可是,如果家长通过关系影响了老师呢,老师对孩子多多关照一下呢,结果肯定会不同的。
于是痛定思痛,排除万难,把儿子接来了广州了,在大城市关系的功能就不明显了,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刚回来的时候说话声音很小,带去朋友家和小朋友玩别人问什么也不说话,很有可能最初比较陌生,需要时间熟悉新的环境的和人。和我在一起也很容易使小性子,发脾气,变得爱哭了,有点忧郁的样子。
也有可能是我做为妈妈过于敏感了。可是经过这一学期在身边上学,见过他的朋友都发现了儿子有很明显的变化,更开朗和自信了。而我自己所观察到的进步就更多了。
首先是性格,来了没多久学会用筷子了,在我引导下,吃完饭会帮我捡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当得到我的夸奖时很开心。性格慢慢变得大方一些了。觉得自己对别人有帮助,是比较容易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方法,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用。
其次,礼貌和习惯问题。刚开始不喜欢跟别人说话,或回答问题,包括我的。吃饭的时候饭粒洒满桌子,拿饭勺的手势不正确。而最初我纠正他的时候,是得不到配合的,要么他当作没听到,继续我行我素,要么顶嘴说,我就要这样。后来我改变方法,郑重其事的跟他讲了道理,告诉他正确做法的好处和奖励。他虽然有时候会忘记,但现在只要一提醒都会积极配合,在态度上有了明显不同。
第三是学习兴趣。在姥姥姥爷家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是写作业。家里的幼儿园都是幼儿园小学化,从中班开始学拼音学算术学书写,每天都有作业,要家长配合老师完成教学目标。这件事是挺打击孩子的一件事,因为写的累,也因为写不好,孩子特别气馁,他不会写的东西就不想写了,我说让他多练练就好了,他自己说练了也不会。
到了广州之后上大班幼儿园都很少留书写的作业,他好开心不要写作业了。但是明年要上小学了,此时应该是要培养相关能力和兴趣了。于是我给他玩迷宫的游戏,来锻炼正确握笔的姿势和习惯。
现在不管幼儿园是否留书写的作业,回家我都给他写一页,他现在知道这是必须做的工作,也很配合,虽然有时候也想找机会拖过去。嘿嘿,但妈妈的法眼怎么跑得了呢!
很贴心的一件事,昨天我出门上班时儿子还在吃饭,他说妈妈,你等一下。我问干嘛呀?他说我给你拿点开心果,你吃了开心果就可以开开心心的上班了。我开心的拥抱了他,夸奖他会关心妈妈,谢谢他。
所以,养育者的影响大不大呢?我觉得是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大的,6岁前或12岁前?基本上在初中以后养育者的影响就慢慢淡化了。
因为,如何帆老师解读本书所写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你要记住: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这一点非常赞同。做为父母该放手的时候要懂得放手。但是不能因为书中说,家庭的影响不大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培养和对于自己做为父母的要求。在武志红心理学课里所讲的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是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问题,如果家庭影响不大,这又如何解释呢?
很多育儿经讲的是作者自己的孩子,很多教育专家讲的是普遍性。可是我们做父母的还是要学习,来提高自己做为父母的知识储备,只是你的孩子只有你最了解,用你学来的育儿百科选择最适合你自己孩子的那一科,去影响你的孩子,才是最科学的育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