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小五
知乎上曾有个问答:
总是有很多时候做事是出力不讨好,觉得很委屈,怎么改变?有什么好的处事方式一定要懂?
不少网友参与回答,有的吐糟自己出力不讨好的遭遇,有的则给出自己的建议。可见,“出力不讨好”的尴尬是不少人的痛点和关注点。
自以为出了力、受了累,结果换来的却是朋友不领情、家人不高兴、同事不满意,想想确实挺傻的,也够让人郁闷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可能是对方的原因,如俗话常说的“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但更多时候,恐怕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往往是自己的言行不当造成的。
所以,一旦遇到“出力不讨好”的尴尬,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问问自己是否做了这样三个方面的傻事。
做了还抱怨
情感专家冷爱曾说:
“做人,要么让自己爽,要么让别人爽,最糟糕的是两个人都不爽。有的人就是两头不靠,你出了力自己不爽,而嘴上让别人不爽,结局就是费力不讨好。”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人出力不讨好的原因所在:做了还抱怨。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就有这样的情节:
有一天,明兰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兄长要参加进士选拔考试,母亲为他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明兰的贴身丫鬟小桃应命帮着去拿东西,回来对明兰说“可累死我了。”
明兰当即对小桃说:“可千万别在人前喊累,不然受累也不讨好。”
明兰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丫头为哥哥们出份力,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出了力却抱怨辛苦,那就会让长辈觉得明兰没有手足之情,不懂得体恤兄长。
你可以不做,但千万不能做了还抱怨,那样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让你的付出变得没有价值。
有的人正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事情做了还抱怨,结果出力不讨好。
马雯在某公司办公室任职,工作认真、负责。但她有个毛病,整天把“忙死了”“真是烦人”等口头禅挂在嘴边。
有一次,马雯正专注地打一份报告,人事部的小王来盖章。
“上午不是盖过了吗?怎么又要盖章?以后把报表凑到一起再来盖,真烦人!”说着,她把盖好章的报表往桌上一放,就去忙自己的了。
这时,策划部的小张要用会议室,请她把门打开。马雯不耐烦地说:“说过多少次了,用会议室要提前打招呼,怎么就是记不住!”
说着,把登记薄往小张面前一扔,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了。
小王和小张对视了一下,摇摇头没吱声。年底评议的时候,马雯的分数比较低。
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
“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中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当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浑然不觉。”
这句话用来形容马雯这样的人真的很恰当。他们也许心地很善良,活没少干,可是他们的好很少被人记住,原因就在于做了事喜欢抱怨,惹人烦还浑然不觉。
试想,马雯如果在满足对方要求的同时不说那些抱怨话,小王和小张一定会满意而归,哪里还会不领她的情呢?
出了力,受了累,就因为抱怨让人烦,确实够傻的。
没有界限感
影视演员朱雨辰和他妈妈的话题曾在去年引起广泛热议,也引发了网友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感的思考。
70多岁的朱妈妈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儿子朱雨辰身上。朱雨辰搬来北京定居,她就跟着来北京;朱雨辰去外地拍戏,她就跟着去外地。
朱雨辰上大学时,她亲自去铺床;朱雨辰拍戏时,她到现场去阻拦,不允许朱雨辰拍被打的戏,并且她还干涉朱雨辰的每一段恋情。
可朱雨辰并不领妈妈的情,坦言妈妈给的爱太过沉重。有一次在做客《超级访问》时,他还向妈妈发了脾气:“妈!你这是要搞死我啊!”
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为什么朱妈妈辛勤付出却引起儿子的反感?关键就在于她没有界限感,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一切,妄图以自己的意愿影响儿子的思想,操控儿子的人生。
界限感清晰的父母懂得,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会以“都是为你好”为理由,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让对方没有个人空间。
曾在网上看过一对老夫妻的故事,因为他们懂得界限感,所以儿子儿媳对他们的付出很满意、很领情。
张阿姨只有一个儿子,当年儿子结婚后,张阿姨就把婚房的钥匙交到了儿媳手上,说以后你们要过好自已的日子,父母绝不过多干涉。
张阿姨老两口说到做到,孩子们不邀请,他们绝不贸然上门;
经济往来也全部独立,但儿子买新房、创业,他们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儿媳生孩子,张阿姨应儿子请求,贴身照顾了儿媳一个月。
正是因为有了界限感,张阿姨的原生家庭和儿子的小家各自独立,没有发生过婆媳矛盾;儿子儿媳有了生活自主权,自然就多了一份责任担当,两代人亲密有间,其乐融融。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并非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这句话应当引起为人父母者深思,那些出力不讨好的父母更应引以为戒。
出了力,受了累,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反感,为人父母做到这一步真够可怜的。
过于争强好胜
作者属光说:“人们习惯于表达需求,提出要求,争强好胜,咄咄逼人,结果往往求而不得,争而落空,不得不说是出力不讨好。”
这句话告诉我们,过于争强好胜是造成“出力不讨好”尴尬的原因之一。
不考虑对方感受,过于争强好胜,咄咄逼人,容易给人造成压力,即使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好评。
这一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尤其要注意,用力过猛,往往欲速则不达。
在《演讲与口才》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金平大学毕业后,被招录到鲁北某县的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与玉林、汪莫成了同事。
金平在学校学的就是新闻专业,工作中他表现突出,多次获得领导的表扬。然而组织部来考察的时候,同事对金平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骄傲、自满……群众口碑差”。
原来,工科贸战线的宣传报道一直由玉林主管着,金平来了以后总是横刀夺爱,越格去抢发工科贸的新闻,让玉林很被动。
尤其是汪莫对金平的火气最大,有几次县委指示宣传某个劳模人物,金平风风火火地去请缨。
部长喜欢给有创劲的年轻人锻炼机会,就把这些本来由汪莫负责的能引起普遍重视的报道任务交给了他。
汪莫在新闻科几年了,具有一定的影响,组织上正考察他,准备提拔他当新闻科的科长。不曾想,半路上杀出一个愣头青,出尽了风头,汪莫的心里能好受嘛。
刚进入单位,在工作中努力表现一下,给大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
如果金平在搞新闻报道时不表现过头,占尽风光,让同事太没面子,想必就不会出现“出了不少力同事却不赞赏”的结局。
看过这样一句话:
“因为想得到,所以才会拼尽全力,可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用力过度。如此一来,轻则会略显尴尬,给对方带来不舒服的感觉;重则过猛,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最终让好事变成坏事。”
说得很有道理。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当然需要用心用力,但不可用力过猛,蹄疾步稳、循序渐进,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
出力不讨好,暴露了你的低情商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智商高的人也许事业无成,情商高的人却一定能表现非凡。”
情商高的表现之一,就是具有同理心,懂得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推己及人。情商高的人的人不会做出力不讨好的傻事。
而情商低的人则缺乏同理心,凡事只从自身考虑,不顾及对方的感受。
做了还抱怨的人,只顾自己嘴上舒服,却不考虑自己的抱怨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感受。
缺乏界限感的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却不考虑自己的过度关心是不是对方所需要的。
过于争强好胜的人,只顾追求目标的实现,却不考虑自己的表现是否会让对方没有面子。
所以,出力不讨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源都在情商不高。
要走出“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唯有提高自己的情商,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否则,“出力不讨好”的傻事还会在生活中不断上演。
作者简介:武小五,富书签约作者,富书主创团作者,身处滨海小城,心观大千世界;干着严肃的工作,写点轻松的文字。本文首发富小书,转载需授权,侵权必究。今日头条@武小五聊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