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开会一样,一般人听完会议就结束了,但研究员不行,我们还要整理会议记录,有时候还需要写成详细的研究报告。
写影评也一样,一般的观众享受完看完电影的过程,最多跟朋友聊一下观感,回味一下电影的画面与情节,或是褒贬一下演职人员的水平高低就没什么事了。
要写成影评跟大家分享,就得像研究员开会一样认真,需要一个人静心思考,所以,我将公众微信号改为《一个人的电影院》。
做这个公众微信号其实也是一种尝试,最初是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学家建议我做一本杂志,我经常跟他们夫妇在一起喝茶聊天。
除了讨论宏观经济、能源、金融等,我们也讨论关于文化、价值观和终端消费的话题。
一直以来我对赚钱和花钱的理念跟很多人不同,我觉得会赚钱很重要,但会花钱更重要。
我跟他们说到有一天回母校,我的老师表扬我:
“让我们赞赏的还不是你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你离开学校那么多年依然保持自己的风格和魅力,非常难得,就像一个男人始终能够保持强壮的身体和活力一样,这是一种比任何事业的成就和赚更多的钱都更重要的能力。”
我们都非常认同这个有关人的生命力的观点,当然这与我独立的思考和生活态度分不开。
记得在一次文化产业论坛上一位非常权威的投资人说,他们研究和投资三类人的消费需求:
一是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的教育产业;
二是中青年人的需求,文化娱乐和旅游产业;
三是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他们关注以医疗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我知道这是目前投资市场对消费端形成的共识,这些论调我们也都烂熟于耳。
不过我提出一个问题:从退休到终老病死,实际老龄人的需求可能不仅仅是大健康产业,正因为现在的医疗健康条件好了,人的寿命长了,他们更多时间在消费的不是医药体检,而是美好生活。
然而,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大多数的父母一旦有了孩子,就开始一个各种借口放弃自己本身想要的生活,这让我们看不到为人父母后的中老年人更多真实的需求;一个女人一旦结婚生子,她的职责也便成了相夫教子。
我的闺蜜是一名非常著名的珠宝设计师,她说,为什么今天我们中国一般只有年轻人买设计款的珠宝首饰,而大多数中老年人更愿意买材料(黄金、翡翠、和田玉)而不关心设计,是因为他们买珠宝为后人传承而不是生命绽放的理念。
但父母为子女、妻子为丈夫家庭而活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而是中国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非常可贵的利他精神,但我们也看到更多的生命激情过早逝去,中国女性尤其缺乏生命的独立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老年人的消费更多不是大健康,而是那些让生命持续绽放的旅游、服饰、文化艺术。
在意大利、法国你可以看到那些上了年纪的阿姨们依然优雅地戴着夸张的珠宝首饰,穿着非常精致的服装,她们化妆、做发型、背名牌包包、佩戴漂亮丝巾,一样也不比年轻人少。
一个做职业培训的朋友说: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依然下催眠女性,你只要为一个男人付出,求得他的认可,帮助他成功,就等于你获得了成功。
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是一个女人的幸福或精神上的开心取决于男人怎样对待她。
缺乏精神独立的人其实非常缺乏安全感,她们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寄托于某个男人的认同之上,常常感觉岌岌可危。
尽管中国女性对家庭付出更多,但没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家庭更加稳定也没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女性更加幸福。
因此,我的朋友让我办一份杂志来让更多女性的关心自己,唤醒更多女性的独立性。
不仅是中老年人,这种理念应该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普遍接受的文化。
我曾经问一个刚刚毕业大的学生:在你妈妈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你自己节衣缩食和只给你适当的帮助她自己花掉大部分钱让生命更精彩之间你选择哪个?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后者!”
但考虑到纸媒的约束太多,成本也高,于是就申请了这个公众微信号。
我身边有很多非常优秀和优雅的女性朋友,最初注册for me是想通过访谈来激励更多的人为自己生活,除了访谈那些优雅的企业家、艺术家,甚至想到过到国外的街头去采访,来比较国内外女性的生活态度。
但这显然很不现实,这是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是政府支持才能完成的事业,我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而且时间也非常有限,只能是用业余时间敲敲键盘。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看了一部电影他推荐给我,我发现很多经典的电影其实都在讲诉生命的故事,于是就写了几篇影评。
读者非常有限,只是朋友圈里的极少数人会花费时间读我的文字,但我还是得到了鼓励,其中有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和电影界的朋友反馈我写影评的角度对他们有启发,鼓励我继续做下去。
影评对我来说是成本极低的“研究报告”,我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并跟大家分享世界经典。
于是,我将公众微信号改为“一个人的电影院”,不仅仅是看电影,更多的是通过电影思考人生。
希望能够与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