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幸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相亲,不过不是给我自己找对象,而是帮同事小A相亲,我去做电灯泡。
小A是一个大龄男青年,技术宅,才华横溢却略带腼腆,恋爱经历几乎为零。在一次行业沙龙派对上,接触到一个同行业但不同职业的女孩。女孩长得不算惊艳但是很耐看,举止投足之间有一种干练劲。小A对她一见倾心,鼓起勇气以工作为名义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交谈,旁敲侧击地打听到关于姑娘的一些基本信息。
回来之后,小A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在午间实在忍不住对我和盘托出。无巧不成书,女孩在的公司规模不大,正好有我一个哥们在那,于是一合计,干脆托哥们问个话,安排见一次面聊一聊。
一切都顺水推舟,女孩单身多年,对小A有印象而且还不坏,于是就约了两个公司中点的一家星巴克见面。
见面之后,我和哥们寒暄了几句,我介绍了一下小A,哥们介绍了一下女同事,然后急急忙忙找了一个上厕所的理由识趣开溜了。
等我二十多分钟后回来,发现小A已经在等我了。我说咋这么快呢?小A一脸凝重的说,有点受不了,太现实了,刚见面还没聊几句呢,就咔咔咔甩出几个问题,年龄、家乡、户口成分、有没有车房、是否独子等等,惊得我半天回不过神来。这样的女孩能要么?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毕竟自己也没有相亲的经验。
但是回来的路上仔细一琢磨,女孩做得真没错。
总体而言,相亲相比于其它形式的恋爱成本更高,尤其是沟通成本。而成本更高意味着风险性越大。这不像由同学、朋友、同事演变成爱情那样循序渐进,两个人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会随着接触地时间慢慢提高,然后顺理成章地相识、相知、磨合、相恋。在社会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太多大龄青年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磨合。于是就压缩接触的过程,跑步式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在相亲对象的选择上,设置多个过滤条件,就像HR筛选简历一样,从长相、年龄、经济基础、家庭背景入手,这些条件如果达到要求,再去考虑聊感情的事情。
这样做有问题嘛?我觉得没有问题。
因为大龄青年相亲目的多半很明确,就是为了结婚,而不是单纯谈个恋爱。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却是两个家庭的事。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可以冲动,可以奋不顾身,可以不在乎千万人的阻挡。但是结婚往往做不到。因为你们要结婚,要生儿育女,要照顾两个家庭,所以很多现实性的条件不得不面对。
所以,与其从感情入手,慢慢接触发现一些现实问题摆在中间难以逾越,不得不劳燕分飞,耗时耗力耗感情。还不如一开始就全部摆在桌面上谈。毕竟手起刀落比钝刀子拉肉要痛快得多。
有人说,爱情这么现实,那还是爱情吗?
我认为,爱情是一个选择题。如果你可以百分百确定正确答案,那么你可以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那个时候,你可以自豪地给整个世界宣告,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我找到了他。眼前这个人,就是我认定一辈子与之携手的对象,无论是相守还是异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我爱他,爱他的一切,爱他的家人,我可以为了他吃苦,为了他受罪,为了他去承担一些不可知的后果。
这是最理想最崇高的爱情,如果你遇到了,我觉得真应该恭喜你,你是那万分之一的幸运儿。
如果不能确认,那势必要进行删选。每个人对自己的理想伴侣都有着自己的硬性标准。所以在相亲的时候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标准,行则继续交往,不行则各奔前程,互不叨扰。确实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情。
因为趋利避害是任何动物的天性,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对方负责。
相反,我认为,如果把这些现实条件全部摆到桌面上谈,还能接受对方继续相处,修成正果的成功率应该会更高。爱情有时候就像一根甘蔗,一头甜,一头不甜,把不甜的先吃掉了,接下来的生活应该会好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