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业和兴趣,我组建了一个育儿群,两年来,大家伙都十分信赖我,会不停的私信询问我关于孩子的问题,先抛几个常见询问问题,看看你有没有中枪?也有同样的困惑?
关于哭闹
A妈问:张老师,我家孩子急脾气,一哭就没完没了,打也不是,哄也不是,该怎么引导啊?
B妈问:班长,我家娃一哭就会忍住,明明很委屈,还憋着,这样长期下去会不会心理有问题啊?
关于打人
A妈问:我家孩子一出门就会和别人有肢体上的冲突,看都看不住,再这样都不敢带出门了,我和他爸都不打人,怎么孩子这么熊呢?
B妈问:愁死了,孩子老是被人打,还不敢还手,就知道哭哭哭,我是不是要教他怎么反击啊?
关于表达
A妈问:宝宝已经三岁了,说话还是不清楚,只会简单的句子,会不会智力发展出问题,我好担心啊!
B妈问:XX好吵人,像个小话痨,他这样好不好啊?
关于分离
A妈问:张老师,孩子上幼儿园都两个月了,还在不停的哭,每次送她都委屈的不行,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什么时候才能过渡呢?
B妈问:瑾啊,我家孩,去上就幼儿园跟没事人一样,不是说有分离焦虑吗,他怎么没有,这么没心肠!
关于养育
A妈说:我家孩子爸工作太忙,基本没时间陪孩子,我们家典型的父爱缺失,我们为此争执过,但是他也身不由己,很难过。
B妈说:我快要气死了,我对孩子还有一定的约束,爸爸简直是散养型,整天乱带孩子玩,我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被他爸惯坏的。
看看多有意思,
你想要的,
却是人家迷惑的。
你嗤之以鼻的,
却是别人无比珍惜的。
开始的时候我会一板一眼的回答各位妈妈的问题,引证据典,结合自己的专业想法,给出很具体的建议。
后来,我好像就懂了,其实她们来问问题,似乎并不是要答案,只是想获得证实,然后诉诉苦,吐吐槽,可以获得感受上的回应。回到家庭,她们其实很清楚自己要怎么做,毕竟每个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其实有时接到咨询时,会吃惊竟然有这样的事,好在虽不是典型的个案,我也会遵循伦理的设置,不去和别人讨论,但心里会不由自主的分析,甚至去判断,不给别人诉说的空间。在咱业内,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带抱持的分析是耍流氓。
我多少次也因为先入为主、假设性的东西错下定论。
还有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出现类似的问题,有种被打脸的感觉。
当妈不容易,这一场修行,简直比西天取经还难。从十月怀胎开始,每个妈妈都像经历第二次高考一样,开始恶补各种育儿知识,生娃以后一边喂奶,一边听育儿课堂,认真听讲,记笔记,生怕哪一点做的不好了,耽误孩子的一生;等娃大一些了,又开始各种大型讲座跑,参加父母成长小组,加QQ群,微信群,和家长们探讨育儿问题,相互取经,巴不得自己成为全能战士。从前是少女时迷恋的都是大叔或鲜肉,当妈后男神女神们却变成了育儿大咖,看到育儿公众号的文章,说到心坎上的,眼泪都能落下来。然后立誓要让孩子在充满爱和温柔的环境下长大,做个无条件养育的妈妈。
然后呢......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些妈妈说,怎么办,我就是这样的,我家孩子的问题一定还是因为我自己不稳定造成的,我好自责难过啊...
有些父母课堂,会有很会渲染气氛的活动,放很悲情的音乐,用体验式活动,让你反省。但除了戳伤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有些群里,我看到妈妈们会因为某位老师的分享,内疚到无法躲藏,把孩子的责任,家庭的问题,全都揽在一个人身上,好像要恶狠狠的惩罚自己一样。
对以上种种,我都想说,对此,我只想说女人们,放过自己吧,给自己一条活路,你不是神,育儿也不是身心灵修炼大法,我们没必要天天神神叨叨的,让自己在云端里飘,忽视了真正的自己的存在。
昨天早晨,因为早饭的问题,我开始了和多爸、多多的恶战。多爸嫌弃我用油不对,多多嫌弃我做的早饭不好吃,此时已经七点半了。多爸穿鞋起身去上班,餐椅上多宝在哼唧,我呢,蓬头垢面,还没来得及洗漱,还要确定孩子把早饭吃完,还要安抚他的情绪,还要收拾厨房的残局。而忙完这一切,得在八点之前搞定,因为八点我们就得出发上学上班了。
我承认我爆了,多多不停哭闹,我一副爱吃不吃的姿态,娃你就看着办吧,反正我已经尽力了。然后就使用了狮吼功,催促着他。
多多在我平静后给了我回应:“妈妈,你笑我就开心了。我有时候生气,就说不出话来,我就哭了。”
我说:“宝贝对不起,我太着急了,你还难过吗?”
多多眼睛眯成一条线,笑眯眯的说:“不难过了。”
然后关切的问道:“妈妈你发火是不是因为你也难过呢?”
我哽咽住了,我是难过委屈啊,知道自己家务能力不强,但我在努力进步啊,我很需要多爸的看见和支持,也很需要孩子的赞扬和认可。
我的多多他准确的表达出他的需求和感受,也给了正面的回应,我依然是他的好妈妈。
说自家的事情,是因为很多时候在私信咨询里,我能捕捉到很多姐妹也和我有一样的情绪,愤怒、自责、委屈、痛苦、纠结、后悔、无助等等。她们也一样,始终在以一个好妈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一步做错都难以接受,对孩子小心翼翼,对家庭精心呵护。
我有时候会在想,父母学习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给自己使绊吗?为了让自己难堪?让自己处处受挫?而我们的初心,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吗?事实呢,我和我身边的学习型妈妈都成了高焦虑妈妈。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一句话:父母亲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一个人格健康的父母即使做了和有人格障碍的父母一样的事情,但由于动机不同,他们散发出的气场也不一样,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的“味道”也不一样,最终教养出的孩子也不一样。一个有人格障碍的父母,即使一切行为都是按育儿教科书上的标准来做,最终他们的孩子还是会有人格障碍。
所以当父母人格相对比较健康,是比较放松的人,他们即使做一些一般人看起来错误的事情,对孩子的人格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归根结底,你的学习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学一套方法拿孩子当小白鼠操练,更不是用这些金科玉律绑架自己,让自己连当妈都得机械化。
作为父母,我们能为自己的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我们自身人格健全,让我们自己活的幸福。这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精神遗产,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