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把手机带进了一天一充的时代,充电宝变成人手必备的配件,苹果终于在 15 年底也推出了自家官方的充电配件——Smart Battery Case。但这款产品一推出,就被网友列为苹果三个「最失败」产品之一,原因自然是它突出的「龟背」外形引发了大量吐槽。
我们现在去推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未免有些事后诸葛亮,但是按照工业设计的流程重新思考一遍,或许还是会有些不一样收获。
在工业设计方法里,完成产品调研/分析之后,设计的第一步不是外形,也不是材质,而是「产品定义」,这几乎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形态。
市面上的充电宝产品,一般容量都比较大,可以为一台手机充电 2-3 次,有两个 USB 接口、可以同时给两个设备充电,也可以用不同的数据线给不同接口的手机充电。而 Smart Battery Case 在产品定义上就完全不同,这是一款只需要为手机充电 1 次的手机配件,它只能为 iPhone 充电,甚至只需要为自己私人的 iPhone 充电。
可以想象这样一些场景:在出门前发现 iPhone 电量不多,但又急着出门;想带一个充电宝出门以备不时之需,但肯定用不着充好几次电。Smart Battery Case 的产品定义则是这些场景下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为只需要为自己的 iPhone 充电,所以直接设计成背壳,免去带数据线的麻烦,也不需要兼顾不同的尺寸。因为只需要为手机充电 1 次,所以电池容量基本可以确定在 2000mAh 以内,甚至加上成本、供应链的考虑,可以决定使用哪款型号、尺寸的锂电池。有了这些基础,再开始进行具体的设计。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叫「格式塔」的理论,在工业设计里也经常会运用:
人们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图形时,会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竭力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倾向。你可以把这种倾向理解为一种「需求」,每当视域中出现的图案不太完美,这种「需求」带来的压力便大大增强。而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较对称、规则和完美时,这种「需求」便得到了「满足」。
「形」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从基本的母形作的任何一种偏离所造成的变形,与母形相比都是一种较坏的形,都会唤起一种紧张或造成一种强刺激。
如果搞一次设计征集,一定会有设计师把它在视觉上设计得更整体、更方正,即便会牺牲掉一些空间、让体积变大。而有的设计师也会选择不这样做,宁愿丑一些,也要坚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得出类似苹果这样的方案。而这,就是设计理念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