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八、瑜伽(分二科) 丑一、徵【云何瑜伽?】 這是第八科,這一段文是說這個瑜伽,分二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瑜伽」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四種類」分四科,第一科「標」。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辨四種類(分四科) 卯一、標【謂四瑜伽。】 修學佛法的止觀的人,這裡邊一共有四條,有四種意義。卯二、徵【何等為四?】 這是「徵」。第三科就是「列」出來。卯三、列【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 有這四種不同的瑜伽。下邊第四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就是「信」。卯四、釋(分四科) 辰一、信(分二科) 巳一、標【當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處。】 這四種瑜伽先解釋第一種就是「信」,現在是「標」。「當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處」,應當知道這「信瑜伽」有二種行相,有二個相貌。這個「行」這個字,實在就是指「心」說的,就說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活動。而這個「信」也是「心」,就是我們的心對佛法有信心。那麼這個「信行」的相貌有二種,「及二依處」,還有二種依止處。這個信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就叫做「依處」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就叫做依處。這是「標」。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行相」。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行相【二行相者:一信順行相。二清淨行相。】 「二行相者」這二種信的行相那二種呢?「一信順行相」第一這個信,就是「隨順」的意思。你相信它是特別清淨莊嚴有功德,當然你就會隨順這件事,這是信的一個行相。「二清淨行相」這個信不但是有隨順的相貌,它還有一個相貌就是清淨,清淨是它的相貌。這個你相信了以後能令你心清淨,這也是信的相貌。所以這個順,當然有的人會相信一些非佛法污染的事情,但是那是不清淨所以這個信的義還是不具足的。佛法的信就是有這兩個相貌,一個是「信順行相」,第二個是「清淨行相」。也就是你這樣相信了以後,能令你能逐漸地滅除了煩惱,令你心不污染令你心清淨,這所以這清淨是信的一種功能。這是「行相」。午二、依處【二依處者:一觀察諸法道理依處。二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 「二依處者」就是信順的行相和清淨的行相,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一觀察諸法道理依處」就是從這地方來的,觀察苦集滅道四諦的一切法的道理,從這裡引發出來信心,所以這裡邊這觀察諸法是智慧。這可見這個信的後邊是智慧,因智慧的觀察諸法而建立信心,這個信是這麼來的,不是迷信,不是不能觀察只是相信,不是這個意思。是經過觀察的諸法的道理而後才有信心的。所以這個信的相貌,信行的依處是「智慧」是它的依處。而智慧觀察什麼呢?觀察苦集滅道的諸法觀察十二緣起的諸法,就是佛說的諸法從這裡引起信心的。所以這個「信」實在是一種智慧。 「二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第二個引發信心的地方,就是補特伽羅的神力,就是佛教徒,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佛、大菩薩,他們顯現這個神通的事情。這個神通道力現出來,你能看見了因此而引起信心。這是「信的依處」,從這裡建立信心。《披尋記》九四九頁:《有二行相及二依處等者:攝異門分說:於一切事,現正隨從,故名信順。隨順理門,故名淨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淨信相。(陵本八十三卷二頁)由是當知信順行相,即以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為所依處。清淨行相,即以觀察諸法道理為所依處。》 「有二行相及二依處等者:攝異門分說」。這個《瑜伽師地論》一共有五分,現在是「攝異門分」是五分之一。 「於一切事現正隨從,故名信順」。這個「於一切事」那就是苦集滅道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這叫作「於一切事」。「現正隨從」佛說這個四諦就是勸你發心修學聖道轉凡成聖,你能隨順佛的聖教,「故名信順」,信順是這樣意思。 「隨順理門,故名淨信」前面是信順是這樣意思。這個什麼叫做淨信呢?「隨順理門」,隨順理門那就是第一義諦了。隨順這個第一義諦能斷煩惱,所以令心清淨,這叫做淨信。這個清淨行相是這樣叫隨順,隨順第一義諦那還是智慧。這個觀察諸法是智慧,隨順第一義諦還是智慧,「故名淨信」。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豎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淨信相。」由於你能夠聽聞了佛法而能夠有信順的信心現起,又能夠隨順理門。「即由如是增上力故」由於你有信順和清淨的力量,你的「身毛為豎」,身毛都豎起來,「悲泣墮淚」了。「如是等事,是淨信的相」貌。這在八十三卷二頁裡面說的。「由是當知信順行相,即以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為所依處。清淨行相即以觀察諸法道理為所依處」。這樣子配合這兩部分這麼解釋。辰二、欲(分四科) 巳一、標【欲有四種。】 前面這個信的瑜伽,這是開始學習瑜伽的時候建立了信心。這一個信說完了,現在說到「欲」。欲有四種不同。巳二、徵何等為四?巳三、列【一為證得欲。二為請問欲。三為修集資糧欲。四為隨順瑜伽欲。】 有這四種欲。這是「列」出來。下面第四科解釋。巳四、釋(分四科) 午一、為證得欲【為證得欲者:謂如有一於上解脫發生希慕,如前廣說。】 「為證得欲者」這句話怎麼講呢?怎麼叫做「證得欲」呢? 「謂如有一於上解脫發生希慕,如前廣說」。「謂如有一」就是有這麼一個修行人,「於上解脫發生希慕」。這個「上解脫」就是前面修所成地說「涅槃為上首」,這涅槃叫做「上解脫」。世間上的禪定,世間禪,四禪八定也可以名之為「解脫」,但是不是「上」,現在得涅槃才是「上」。對這「上解脫」發生希慕,從你內心裡面生起「希慕」,希求思慕的心情,就是也想要成就「如前廣說」。《披尋記》九四九頁:《於上解脫發生希慕等者:謂修瑜伽因緣,唯依涅槃而為上首。如修所成地說。(陵本二十卷三頁)依此義故,名上解脫。前說猛利樂欲,謂我何時當於是處能具足住,如諸聖者於是處所具足而住?是即如前廣說應知。》 「於上解脫發生希慕等者:謂修瑜伽因緣,唯依涅槃而為上首」。為什麼想要修止觀?想要學習禪呢?就是你目的是想要得「涅槃」這樣的目標。「如修所成地說」(陵本二十卷三頁)「依此義故名上解脫」,就是依據這樣的道理,所以說叫做「上解脫」。「前說猛利樂欲」前面文說這個猛利樂欲,什麼叫做猛利的樂欲呢?「謂我何時當於是處能具足住」這位修行人他自己心裡面想,我什麼時候能得涅槃呢?「於是處能具足住」。「如諸聖者於是處所具足而住」我能同於那些聖人都在涅槃那裡住,我什麼時候能成就呢?「是即如前廣說應知」。這就叫做「於上解脫發生希慕」的意思。這就叫做「證得欲」就想要有這樣的欲望,想要得涅槃。午二、為請問欲【為請問欲者:謂如有一生希慕已往僧伽藍,詣諸有識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為聽未聞為聞究竟。】 這是第二科。「謂如有一生希慕已」這個人對於涅槃,他心裡面很誠懇地有這樣的願望,有這樣的希望。「往僧伽藍」有這樣願望以後,他就採取行動了,到「僧伽藍」去,就是到寺廟裡面來。「詣諸有識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詣」就是到,到這寺廟裡邊。那些「有識」就是有這樣知識的人,是「同修梵行」的人,這麼多的人都是共同的修學聖道,而且是「成就瑜伽妙智者所」。修梵行沒成就的不算,就是成功了的,修止觀的有妙智慧的人的地方。「為聽未聞為聞究竟」到那去做什麼呢?聽他開示瑜伽的道理是我以前沒有聽過的。「為聞究竟」聽他向他學習瑜伽,從開始聽聞到最後「為聞究竟」到最後圓滿的通達了瑜伽的法門,叫做「究竟」。不是聽了一開始以後又不聽了,不是這樣子。午三、為修集資糧欲【為修集資糧欲者:謂如有一為戒律儀清淨。為根律儀清淨故,於食知量減省睡眠,正知住中展轉增勝,發生希慕。】 前面是「請問欲」,現在是第三科。 「修集資糧欲者:謂如有一為戒律儀清淨」。「修集資糧」就是修瑜伽的資糧,就是修瑜伽的前方便。這前方便你成就了才能開始學習瑜伽的。「謂如有一」就是有這麼一個人「為根律儀清淨」,這修集瑜伽的資糧是什麼呢?就是「」戒律儀要清淨」,要持戒清淨。「」為根律儀清淨」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要有如理作意,使令眼清淨耳清淨乃至心清淨。「於食知量」第三種就是飲食的時候要知道量,不可以太過也不可以不及。「減省睡眠」睡覺要減少不能睡太多。「正知住中」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面明明了了的,保護它令它清淨,這就是「瑜伽的資糧」。這一位向「成就瑜伽妙智者所」請問瑜伽這個人,他也有這種欲,就是願想要修集瑜伽的資糧,想要持戒清淨,想要學習根律儀清淨,於食知量,減少睡眠,正知而住,願意這樣子。「展轉增勝,發生希慕」。這個修行人他是最初有證得欲,而後又有請問欲,然後又想要修集資糧欲,就這樣展轉地使令他向道的意願特別強。「發生希慕」發生這種希望心、思慕心,就是九條牛也不會把他拉回來的。這叫做「發生希慕」。午四、為隨順瑜伽欲【為隨順瑜伽欲者:謂於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修習道中發生希慕發生欣樂欲有所作。】 「為隨順瑜伽欲者」這是第四個,「謂於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修習道中發生希慕發生欣樂欲有所作」。 「隨順瑜伽欲者」前面資糧欲以後就是「隨順瑜伽」就是正式開學始修止觀了,要隨順這個修止觀的事情。「謂於無間加行」正式開始用功修學止觀的時候是要「無間加行」,不能間斷的今天也修明天也修。 「殷重加行」就是特別的誠懇而且非常的深刻,不是馬馬虎虎的,這樣努力的修行。「修習道中」,無間的修習止觀,殷重的修習止觀之道中「發生希慕」,這樣用功修行的情形,他心裡面歡喜想要這樣做「希望思慕」。「發生欣樂」發生歡喜心。「欲有所作」想要這樣做。這叫做「隨順瑜伽欲」。這是「信瑜伽」這個是「欲」,「信欲」這二種。(20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