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小白又加入日更挑战,最大的难题在于没东西可写。
我不止一次听到友友对我说“愁啊!愁今天该写啥!”
虽然大家都是写作的初学者,但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都不低,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随便喷口水。于是每天一睁眼就在焦虑“到底写什么以及怎么写”,一直焦虑到完成日更。(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早上码字,不想一整天都焦虑啊,哈哈。)
所有人都会告诉你,输出倒逼输入。
因为“日更”是连续不断地输出,如果不能辅以持续的输入,就会像一个天天放水不进水的池子,起初几天还能凭着存货支撑,日复一日,最终必然是盆干碗净、弹尽粮绝。
所以,必须输入,还必须长期持续地输入!
一提到输入,大家就会想到阅读(看书)。没错,这是保持高质量输入的最好方式。
但问题又来了。每天日更至少花40分钟到1小时,其他时间忙工作、忙家务、忙孩子、忙各种突发事件,哪儿有空看书啊?
“没空看书”?这是个大问题!要解决它,我们得改变一下观念。
“看书”是两个字,我们拆开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突破。
首先是看书的“看”字
为什么一定要“看”?为什么不能用“听”?
其实,每天我们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维持生存的基本工作,比如做饭、吃饭、熨洗衣服等等。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基本没法看书。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听书啊。
现如今有很多听书平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微信听书、得到等等),我个人比较喜欢喜马拉雅。读书日那天花198充了两年会员,可以免费听各种原书和喜马讲书。
如果希望快速输入,可以选择收听“讲书”。
这种模式下,作者会帮我们阅读原书,然后根据他的理解将全书内容总结到25-35分钟左右的讲书稿中(不同平台的时间略有不同,但不会超过一小时),再由专业人员朗诵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花30分钟左右做家务或吃饭的“无效”时间,就能输入一本书。
各大听书平台还提供原书朗读。如果不喜欢快速输入,那就收听原书,慢慢体会、细细品味。
其次是看书的“书”字
为什么一定是“书”?为什么不能是其他信息?
做任何事都不要事先规定道路,目标可以只有一个,但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自媒体多如牛毛,好的平台每天都能提供大量高质量信息。
只要是能引起共鸣、引发思考的信息,就是好的输入来源。比如高质量公众号、头条文章、微博热点,甚至简书平台等等。
利用上厕所、吃饭时间刷上一圈,信息量肯定爆棚,选出一两点正好牵动了自己神经的信息,就能围绕它们更上一篇。
拆完了“看书”这两个字,貌似已经解决没时间输入的窘境了?然而,并没有。
因为无论你输入了多少信息,对这些信息不思考,也写不出东西。
所以,解决输入问题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考。
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放到大脑里过一过、转一转,让自己的大脑对这些信息做一做加工。完成一篇千字文,甚至不需要大脑做深加工,只要把当时的浅层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每天利用家务、吃饭、通勤等原本认为“无效”的时间进行大量输入,在这个过程中时刻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将一切能引发触动、联想、共鸣、思考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就能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的输入池子。等到腾出大块空闲时,就可以开始码字了。
思考得浅,时间不充裕,就简单复述信息。
思考不够充分,但时间略宽裕,可以做做总结和归纳。
进行了深度思考,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撰写长文,就在复述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想法并拓展、演绎。
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个由“内容丰富的输入源—写作框架—快速写作方法—操作简单/成员众多的输出平台”构成的写作体系,怎么还会因为“没东西可写”而发愁呢?
所以,从现在起,充分利用碎片(无效)时间,充分利用我们的大脑,撸胳膊卷袖子,写起来吧。
(本文用时54:24。实践证明,下午比早上效率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