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堂主
曾经山海时光,感触之一:路上旅者,亚裔最多是日本,欧洲最多是德国。对此,奥地利人搔搔头,想想说:“大概他们人多”。法国人嗤之以鼻,“他们肯定钱多”。而德国人自己则一脸茫然,“是吗?反正我来了”。
说这话的人叫Elyseo da Silva,来自科隆。Elyseo源于希伯来语,意为“上帝是我的救主”,Da silva为葡萄牙语“走出森林”。如同这个成分复杂的名字,他目前是一位语言教师,在德国教授英语。而这些年东奔西走的看世界,他的朋友都戏称他为Mr. World.
很久之前曾看过一副中德文化对比漫画,大概是讲相比于中国人,德国人如何如何严谨。不过这一点,我在他身上却没有看出来。
遇到的时候,他刚从亚美尼亚转道大不里士,抵达伊斯法罕。当听我讲述了在这个诡异国度里的传奇经历,他激动的拿起笔:等等,你这故事太刺激,我得记一下。写篇博客,广而告之。至少在当时,除了网络语言“逗比”,我还没找到合适的传统词汇来形容他。
Elyseo今年38岁,至今未婚。问:家人不会催你?答:他们希望我幸福,但不会强求我做什么。介绍了当下中国状况后,他并没感到太多意外。“30年前德国也这样”。
“我觉得:中国家庭与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你们发展太快了”。这个观点至少当时听来新奇。不过,从与他近三个小时的拆解中,我大概提炼出以下观点:
1.传统社会里,正常发展步伐是:迭代传承,逐代身教。上一辈良好品格与陋习鄙俗,会通过日常相处感染,并塑造本代风貌。
2.中国进入八零年代以后,国门突然被打开,现代思想如潮涌入。而这,恰恰构成了这一代、甚至几代人成长环境的基本格调。
3.网络时代的降临,使信息渠道纵横相连。而上一辈人由于技术壁垒,已很难融入。由此进一步拉大了两代人之间的思想鸿沟。
4.三十年浩劫,毁掉的是教育。在终于从革命风暴式的狂流浮游上岸后,人们发现内心空空如也,想要充实,却发现身心已老。
5.父母一辈的希翼,只剩寄托。年轻一辈却在新思潮中,却变得辽阔多元。两代人价值观的分歧,造就了无法舒缓的社会心态。
“我在格鲁吉亚碰到一个你们中国女生,一群人同路很高兴。晚上住Guest House时,只有通铺八人间”。
“对于大多数欧洲背包客来讲,这是旅行中很正常的事。我们尊重个人空间,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的共处。因此,其他人并没有想太多”。
“但你们这位中国女生却害羞的捂起了脸,非要找个单间,弄得大家很尴尬”。一边说着,他一边惟妙惟肖的模仿起来。
“不过,我能感受到:其实中国的年轻人,很想看世界。但由于观念与步伐发展并不同步,所以行动与思想会显得有些分裂”。
我惊讶于他对中国社会的洞悉,以及对这几十年来掌故的了解。“别忘了,我可是一名语言教师。而语言,是打开每一扇文化之门的钥匙”,我是Mr. World.
对于未来,Elyseo告诉我:他希望能用两年时间,再度开启环球之行,可以一边教授英文、德语,一边学习当地语言。“不过”,他摇摇头“在所有语言里,中文对我来讲简直是天书,那也许会将是我最后掌握的一门语言”。
在看了我用汉字写出的他的德国名字,他像个孩子,兴奋不已,“我还是觉得用这种文字做名字,是件很疯狂的事”。
東西堂出品,转载及投稿与合作可通过邮箱dongxi99@q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