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对于羊肉泡馍的定义基本上就是一碗丰富的羊肉汤(添加了木耳、黄花、粉丝等)“就着”一个素白火烧。对,是“就着”。
天冷了,食堂基本每周三早晨固定吃羊肉泡馍,这也是大家快乐吐槽和满心期待正宗的日子。快乐是因整个单位只有2人不爱吃羊肉,其余,都是爱好者。蔡澜先生曾说过,羊肉是非常极端的食物,要么爱吃要么不爱吃,没有中间地带。因为爱,所以欢乐。吐槽则是相互,对拿脸盆者、捞底者,小料丰富者.....对那个素白火烧确一般不说什么,一是现烙,怎么都好吃;二是“就着吃”软硬还是适宜的。最后的结语一般都是“什么时候能去西安尝尝正宗的羊肉泡馍是什么味儿就好了”。
据坊间传闻,正宗泡馍的标准是料重味重油重馍不散,照此寻觅,青岛有个清真老店叫馅饼粥,它的泡馍汤还是合要求的,就是馍不行,从上来的粘到吃吃变成的馍酱,让人无语。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曾说“在原产地品尝食物,除了美味,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食物不可分割的部分”。前几天,终于有机会到了羊肉泡馍的原产地--西安。
团餐吃过已是晚上八时多,信步在驻地附近溜达消食,到处都是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样子。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居民区,门口一排招牌,有葫芦头泡馍、梆梆肉、还有肉夹馍,大家一阵开心,尽管不饿,还是决定进去尝尝。没想到店中已有三个同行正在掰馍待汤,又是一阵欢笑喧闹。
店家主动拿来了杯子和几个小小碗,流畅而自然。“鲜”、“香”、“好吃”是频率很高的评语。什么干泡(无汤)、口汤(食后余一口汤)、水围城(汤较多)和单走(吃馍喝汤)的预设台词全都忘了说,只剩了吃。意犹未尽还分食了几个肉夹馍,小小的一块儿,并未让饱胀的肚腹感到丝毫不适。店家看到我们拍照,也潇洒地玩起了剁肉刀工,并开锅展示了他们自己的晚餐“梆梆肉”。对于我们的提问,不厌其烦做了解答,原来葫芦头就是我们常吃的大肠头,炖煮的汤汁不仅没异味,还非常鲜美呢!
初冬的关中大地,风还是非常冷硬的,可我们的感觉是热,敞开外衣的前襟,慢行在古城的街道,远处,灯光璀璨,霓虹闪耀,夜未央!蓦的,发现了一家网评甚高的清真牛羊肉泡馍店,古朴的招牌透着隐隐地高级感,大家又一阵欢呼,相约明天中午空腹前来,觉得必须如此才能不虚此行。
当面对价格适宜的一汤两饼,不禁面面相觑,太多了,吃不了呀。再说掰完馍原地等汤还是端碗取汤,桌上的小夹子小牌牌是干啥滴?那保温桶的汤是要浇碗里吗?
邻桌大哥大约是看到了我等的囧迫,这个高大又爽朗的大汉没有说教告知,而是很细心的演示了一遍全过程,掰馍、夹牌、给服务员,备汤.....旁边的同伴操着浓重的陕西口语不明就里,调笑他,今天很斯文呀,咱们赶时间,机器切切吃就行了。他只是笑笑,未做任何解释。
手都掰疼了之后,经过一些等待,终于吃到了念念不忘的羊肉泡馍,浓烈厚重,大片的羊肉不掺假实打实。好像有些懂得五代末期,赵匡胤潦倒流落西安,只剩两块干馍,羊肉铺店主给了他一碗羊肉香汤的传说,帝王回味无穷的往事;就是底层劳动者也可以带馍买汤,实恵一餐,顶饿,大众;更多的则是热情、温暖、丰俭由人,包容大气,传承专注......
后来,经过一位西安出租司机的讲解,才知道西安的泡馍是一锅一做,根据需求量身定做,添汤多少。而且越是居民区的越是好吃正宗的,饼,不管机切还是手掰,泡汤之后依然不塌,并有透明之感,这是好馍。汤要牛羊骨久炖,不加肉也要意犹未尽才是上品,甜蒜与酱都属标配。
可惜行色匆匆,归程已定。没关系,西安,我还会再来,羊肉泡馍也会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