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这部分内容。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态,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但在今天的语境下,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讨论阅读教学,以及今天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群文阅读的教学。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但是这二者如何统一却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所以在探讨阅读教学及其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来说说有这样的观点衍生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教学过程观。
在教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期间出现了很多中的说法,例如: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传递说、学习说、实践说、交往说、关联说等等,其中特殊认识说和特殊交往说的影响最为深远。特殊认识说顾名思义就是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肯定了教学是为了引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这个过程比较特殊,因为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以间接认识为主,其认识的速度远远超过直接认识,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不是随意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那么一位“过来人——教师”的引导。表面上看,这样的过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里只是生硬地将知识移植给了学生,把学生当成了一个“接受者”,同时忽略了学生也有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犹如制造统一规格的砖块和机器一样。
而特殊交往说里虽然避免了把学生当成既定的“知识接受者”,强调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肯定了学生成长的意义,肯定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为“个体人”的价值,然而,这种学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的发展实际上是以认识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离开了认识的发展这种交往就失去了大部分意义。同时,这种交往也容易造成在教学过程中为交往而交往,成为了一种形式,从而失去了交往原本的目的和价值。
因此,在他们二者有利有弊的境况下,于泽元教授提出了交往共识说。这一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就是师生围绕这教学内容展开交往并达成共识、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观点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围绕某个教学内容展开的交往过程,而这个过程在于认识、在于达成共识,而共识的目的又在于构建意义,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去。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共同体”的相关概念来,看来无论哪位大家对于教学的探究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根溯源总有相似之处。
在这一个过程里,及克服了特殊认识说可能造成的“知识中心主义”“教师中心主义”,也克服了“‘主体性’神话”可能造成的“学生中心主义”,克服了特殊交往说中可能造成的空泛泛的交往行为,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展开交往并达成共识的过程,而阅读又是一个多方主体对话的过程,因此对话和交往构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于教授的剖析中,我们知道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目的就是学会阅读,是在教室引领下学生群体与文本对话的语文实践过程。 而这一表述也契合了新课程改革以来,《课表》反复强调语文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才可以真正提升阅读的语文能力或素养。“阅读一些文章,斟酌一些文章,都是在实践。凡是能力,总要在实践中锻炼。”这就是今天明确的第一个问题——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
可是,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我对于教授提出的这些问题反思更多。
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取向是其一。尽管语文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语文使学生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可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不可避免的附和社会的发展,让阅读教学沾染上了考试、表演等功利性的取向。想想自己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何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是以显性的知识为主,何时不是以考试为终极目标。也曾想过要慢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可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考试的要求是清晰的,为一己之力,怎能去撼动考试的大树。不但零碎了阅读文本的内容,肢解了阅读的审美,更是清晰地一遍遍强调着——考试的时候,你们该......如若不如此去做,怎能提高成绩?怎么能忍心“荒废”了孩子?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知道这样的阅读教学已然摒弃了阅读的真正意义,学生并没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更没有能够真正的和文本对话,通过文本开阔视野,进行着无意义的构建,但是又能如何?尽管知道这样的训练在短时间内还好,时间一长毕竟令学生疲惫,可又能如何?不如此,又如何应对摆在面前的考试?学生如何能够应对决定人生方向的考试?
过度规训则是第二个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里,教师的教这个度到底该如何把握?至今我依旧迷茫。都说如果教师引领的太多,就是强行地灌输给学生知识,阻止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机会,替代了学生的思考的过程,可是当学生的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不足,当学生的阅读基础未曾夯实,又怎能放开“过度引领”的手,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的效应,就这样弥散开来,呼啦一声,孩子们的人生似乎就得改变。也许看着这有些像发牢骚,其实不然,这里只是在陈述一种真实的现象,而且在今天的教与学的过程里是占了主流的现象,如此境况,并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学校,一个教师就可以改变的,就算是哪吒逆天改命不是也得有充分的、适合改命的周遭环境吗?在这种过度的规训中,我们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指向“物”的教育,忽略了语言鱼人的本质性的联系,忽略了热的存在价值,是无人的教育,想想都挺可怕,可是......
阅读教学的问题之三——分析主义。一直以来,我都为那些上课能够津津乐道,能够将一个字都分析鞭辟入里的课堂很欣赏,在这样的课堂里觉得自己真的很无知。有一段时间,我都确定地认为,将一篇原本完美的文本“大卸八块”,从字缝里寻求“微言大义”,讲出一定的“深度”和“高度”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并且将此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可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竟然在这一念之间就“乾坤颠倒”了。在这样的分析和寻求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形中牢牢地牵制着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变成了一部“录音机”般的接受器、复制机。
还有问题就是“语文本位思想”,永远就觉得语文就是语文,要有“语文味”,可是这看似亲切的强调,却暴露出其中问题,这样的一位强调语文味,却忽略哦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构建和思想的形成,完全忽略了语文的理性的特征,只是将阅读教学停留在了“感性”的表面上,而没有了理性的深度。
也许,正因为上述的种种问题,最终导致了我们阅读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低效问题。将阅读教学一直禁锢在“教课文”、“教阅读”或者“语文阅读”上,致使学生视野的狭窄,失去了在阅读过程中把阅读和自己的生活、生命、现实等联系起来,无法有效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失去了创造力!
看着,想着,反思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怎么了?其实,问题的根源应该就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这可能是改变一件事物的根本问题,只有理念改变了,更新了,变得科学了,我们由内而外地去改变,也学才会解决这一问题吧!
因为,这个过程就犹如一个鸡蛋,由外向内打破是一盘菜,而由内向外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