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带儿子去上课,有位妈妈问我说:“你说我家孩子怎么办呀?愁死了,说什么都不听......”这时,她儿子过来,我没讲话,观察了一下他们是如何沟通的。儿子想要马上买玩具,妈妈说:“你先去坐下,如果你不听,我现在就告诉你爸爸,玩具也别买了,你去不去......。”
在他们的对话中,妈妈给人的压迫感特别强,孩子处于排斥又不得不接受的状态。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对于孩子来说,第一养育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在看到孩子不良行为的时候,首先家长要反观自己。孩子小,不懂得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家长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在和这位妈妈的沟通中,深深的感受到做为妈妈的急切和无奈,“我原来打他,罚他,我搞不定他,就只能告他爸压制他,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想想办法。”
孩子现在四岁多,妈妈发现,原来的管教方法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让孩子的反抗更加明显。被高压管教的孩子,只能通过问题行为来当作反抗的手段。如果父母的管教方法一直处于高压状态,那么,孩子会不断的重复同样的问题行为,最终导致恶习循环。
经常听到家长在说,孩子太叛逆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必须经历的阶段,而是父母采取了高压的管教方式才导致孩子出现反叛的行为。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少一些强迫,多一些尊重,孩子的反抗情绪也会自然的减少。
孩子小的时候,他无力反击,但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当他发现将来自己比父母还要强大的时候,或许父母当初的行为会是孩子将来的一个标志。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改进,只能让孩子将不满积压于内心,一但这种不满深刻在记忆中,对于将来恢复亲子关系就比较困难。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孩子的行为,无非就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打也好,骂也好,对于孩子来说,比起被父母忽视更能感受到被在意。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怎么骂孩子,都阻止不了他的问题行为,不是骂不听,而是因为你骂他,他才不想停下来。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针对这位妈妈的困惑,我给出了几点小建议:
1. 把你不要做什么,改为你应该怎么做
2. 先连接再纠正
3.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并告诉孩子自己的担忧
4. 少奖励,多鼓励
5. 停止强迫,多点尊重和接纳
孩子的问题行为,并不是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够,而是父母没有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正确的方法。想要改善现状,父母首先要从自已做起,管教孩子,是父母成长的最好机会,成长,让我们更懂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