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吴军《格局》一书,读到他说的投资理念,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其观点我大致理一下:
投资人的任务是获得回报,而不是理解某家公司的价值观。我们买股票投资一家公司,是为了更多地赚钱。因此一家公司再好,如果不符合“对投资人好”这个原则,我们就不应该投资它。
巴菲特就不会投资对股东不好的公司。
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巴菲特学习。我们投资,就要在一家公司处于低估阶段,并且对股东友好的好公司。
巴菲特所谓的好公司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能够稳定发放股息。
第二,有多余的现金时会回购股票(这样可以推高股价)。
第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利润率,而不是将大量的利润分给员工, 或者管理层直接把利润拿走。
一家公司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时间让业务稳定下来,让管理成熟起来。所以我们投资的时候不要急,要多观察。即使错过一些机会也没关系,我们要的是保险。巴菲特说,“投资第一条原则: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原则: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我们一定要坚守这个底线。
无论是英特尔还是苹果, 在10多年前都不符合巴菲特的要求。大家知道,乔布斯是个很随性的人,在他掌舵期间,他首先考虑的是公司自身的成长,而不是回报股东。但是,后乔布斯时代,库克是一个对股东不错的CEO,他执掌苹果之后,苹果公司在分红和股票回购上一直做得不错,这才让苹果入了巴菲特的法眼。
一家公司入了巴菲特的法眼之后,还要经过他确认这家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是否长期如此,并且形成习惯,如果是,才能得到他的投资。
巴菲特这样做自然需要时间,因此,巴菲特投资的那些科技公司往往走过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让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和其他很多投资人的方法不一样。
比如他投资苹果,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之前即使苹果表现得非常好,他也不碰。
事实上,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上市后业务增长不错,但由于不关心投资人的利益,股价几乎不上涨,甚至低于刚上市时的水平。这些公司就是对投资人不好的公司。它们发展得再好,都和投资人无关,巴菲特根本不会去碰那样的股票。
股市上的股票很多, 再精明的人也很难扫一眼就看出它们的好坏,因此巴菲特才会花很长时间,静下心去考察一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他自然会错过投资一些公司的最好时机,这是他付出的代价,不过他的回报来自那些公司今后几十年带来的收益。
巴菲特持股一般都会很久。他持有的前8大股票,最短的也有五年,其中《华盛顿邮报》曾被他持有四十多年。投资,就要打持久战!我们买股或者基金,应该以三年、五年为周期,要不然就不要投好了。
从巴菲特选股的原则,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其实,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一个人一旦几次看走眼,就会失去判断力。这并非因为他的智力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判断价值的方法错了。有的人在我们看来命不好,比如他对周围的人都好,而周围的人对他都不好;而另一些人命好,比如他们总有贵人相助。其实在所谓“命”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我们判断价值的方法。我们选股也好,选朋友也好,很多时候需要有明亮的双眼和睿智的判断。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人比股市上的股票要多得多,而人的行为表现比上市公司更复杂。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长期结交,不妨用巴菲特的方法仔细了解一下。这样交到的朋友,大多能使我们终身受益。至于生活的伴侣,对自己好是比金钱、门第和外貌更持久的依靠。
2020.06.03 侵夕
上海 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