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初的战争风云里,有一个半公开的社团组织:太祖义社十兄弟,其中的社员包括赵匡胤、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延让等,后来他们大都成了大宋响当当的大人物,灭十国,家天下,共同开创了北宋的一片江山。
然而,这其中似乎有个人的身份却颇有些尴尬,可以说是既幸运又委屈,他就是李继勋。他能力出众,战功卓著,比赵匡胤更早发达。他原本很可能是这个“义社十兄弟”的社团领袖,赵匡胤的带头大哥。却因为一次懈怠,而永远的失去了机会。
关于“义社十兄弟”的由来,根据南宋人李攸的《宋朝事实》中的记载,这十个人分别是:赵匡胤、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刘光义(后改名刘廷让)、刘守忠、王政忠、杨光义、刘庆义十人。
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早年都在后周太祖郭威的帐下效力,都来自河南河北两个地方。后来因为各自的能力、运气和遭际的不同,而渐渐产生了差距。这其中,李继勋和赵匡胤就是对比最明显的两个。
李继勋比赵匡胤要大11岁,升迁的速度也比赵匡胤更快,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总是跟在他的后面接班,像是一个十足被大哥照顾了的小弟。
后周初年,李继勋已经是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禁军中下级军官)了。周世宗高平之战(954年)后,李继勋因功升任为殿前都虞候。不久后,又迁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此时,赵匡胤才继任殿前都虞候。同年十月,李继勋升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昭武军节度使。此时,赵匡胤又继任为永州防御使。这一前一后,李继勋和赵匡胤升官的轨迹,连脚印都是一样。
然而,赵匡胤却在弯道超了车。
显德三年(956年),在周世宗大举征伐南唐时,李继勋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地点莫名掉了链子。面对南唐守将刘仁赡的死守,寿州城三月不下,周世宗心急如焚,而李继勋作为攻城主力却“怠于守御”,结果被刘仁赡打得大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这一败,李继勋被暂时罢去了军职,而此时,赵匡胤正在大放异彩。
赵匡胤在征南唐的过程中,连续攻城拔寨,如战神一般横扫六合,打得南唐没了脾气。回军后,赵匡胤即被升任为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地位已隐然跃居于李继勋之上。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伐,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赵匡胤任水路都部署。此时,李继勋已成了赵匡胤的部下。不久后,任权知邢州。世宗死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授李继勋为安国军节度(仍旧知邢州),加检校太傅。而此时,赵匡胤已经是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了。两人地位相差不多,但实力差距巨大。
不久后,陈桥兵变发生了。赵匡胤登上帝位,而李继勋此时在邢州任上,没有参加兵变,所以也不在开国功臣之列。不过,赵匡胤仍然给了他“检校太尉”的荣衔。
先是上下级地位的落差,后是君臣关系的重新定位,相信李继勋在邢州的任所内,肯定做过一番心理斗争。在人生道路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时,这一次李继勋痛下决心。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昭义节度使李筠传檄讨伐赵匡胤的篡逆之罪,这是自登基以来第一次军阀叛乱,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在行军路上,李继勋匆匆赶来,在赵匡胤的行营中拜见了他。可以想见,这一番兄弟相见必有一段披肝沥胆的坦诚相待。李继勋当即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领兵镇守河东。
在此后的岁月里,李继勋得到了赵匡胤充分的信任。在赵匡胤征伐北汉的过程中,李继勋一直是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北伐军大帅)。李继勋也没有辜负赵匡胤,立下了赫赫战功后,被加同平章事而成为使相(位同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年,李继勋辞官回到了洛阳,同年也病死了,被追封为陇西郡王,谥庄武。
【扩展阅读】太祖义社十兄弟:黄屋左纛下的将星峥嵘、陨落与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