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概述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 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 传也”对应于战争中的“诡道”强调“乘其无备,出其不意”,机关算尽,教学中我们则强调利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掩盖住教师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好胜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
课堂上运用"诡道”,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于学生思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的民主空气,而不应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与畏惧看作是教师能力的表现。课堂上运用“诡道”,还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中发扬教学民主,鼓励 学生主动发问质询和讨论.鼓励学生挑战教师的权威,让学生思维流程中的浪花不断跳跃激荡;那种把课堂看成是教师一统天下,不让学生的思维越雷池半步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应当正确运用“诡道”,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学习。所以“诡道”的核心就在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描述
《大堰河,我的保姆》(二)
韩老师在本节课中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唱”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营课堂氛围,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节深入解读课文,赏析诗人语言运用的精妙,会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感情;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提问,共同探究学习。
在第一阶段的铺垫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当进行到第二环节时,韩老师却开对诗人语言的运用质疑,提出一系列批评。
质疑一:“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哕唆了。我这样‘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质疑二:“看第四节。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唆,‘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质疑三:“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导,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质疑四:“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得不好,我要改一改。‘我做了生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似乎颇为得老师不但会朗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
教师的质疑既有相似之处一都针对文中的语言,也有不同一一由删减变为换词,深入。说明了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快作出了回答,“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大堰河身世的悲苦,因此不能删。”
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也开始犹豫不决,学生中间出现了分化。质疑二时,学生窃窃私语,有的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有的说不多余。质疑三时,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一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
这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间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体会作品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在思辨中逐渐提升。当到质疑四时,学生已经能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几乎都摇头,纷纷否认教师的观点。“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这一环节中,教师大智若愚,懂装不懂,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思辨中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下一环节学生“自主提问”中,学生因而也提出了非常精彩的问题:“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并能通过讨论自主解决。
案例评析
“错误”不仅有用,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正面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是极其重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受原有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总有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在掌握新知时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盲点”。这就需要教师从反面依靠“出错”来充分暴露。“故意出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