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不,严格来说,是今天凌晨,我看完了钱钟书的《围城》,特别不甘心,特别不开心。
不甘心,总觉得钱老的书没有写完,正意犹未尽的时候,怎么突然戛然而止了?于是使劲往后翻,果然是没有了。因为是在kindle上看的,我的第一反应是“盗版”,随之上网查看各种信息,发现就是结束了。真的不甘心故事就此打住,还特别想看一下鸿渐有了孩子以后是怎样的生活。
说鸿渐特别像我,倒不如说我的性格有很大程度上很像他。一样的软,一样的做事游移不定,一样的涉世不深,吃了一样的亏。对女人,对生活,对工作,对各种关系的处理,明显就是我刚刚踏入社会的样子。
但是我比鸿渐老,有了孩子,孩子上了小学,很想知道他生孩子以后的生活是不是也如我这般不堪和繁琐。并没有,或许这就是围城的本意,婚姻就是围城,家就是生活。心里很痒,但是挠不到,总想找人说点什么,但是找不到,只好把电脑当成对象,一字一字的说起来。不知道现在的社会把人们都怎么了,还是现在的人们把社会怎么了,竟然再也找不到那种心上的伴侣。大家都走的太快了,以致于我拖了大家的后腿。你想说却没有对象,想唱却没有听众,想跳却没有观众,像极了蒋雯丽演的电影《立春》里的王彩玲。时间长了你就是大家眼中的SB。但是SB也是人,也要活着,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完《立春》是哭着,别人看完是笑着。活着的方式不一样,但终点却一样,难道开着宝马就能先到一样。
从刚开始看《围城》,就边看边乐,乐不是笑,你看不到,在心里,边停下抄写字里行间的幽默,不完全是幽默,大部分是一针见血的类比、比喻和仿佛。特别羡慕钱老居然是这样的细致入微,拳拳到肉。如果拿出来《围城》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手抄本《围城》。看书就像请人抓痒,《围城》甚之,一抓一个准儿,恰到毫巅,句句都是金句,像特爱吃辣的人端了一大碗上好的朝天椒就红烧肉,吃的满头大汗,热气腾腾,大呼过瘾,然怎一个“过瘾”了得呢?个中滋味,谁吃谁知道。
有人说年轻人,尤其是没有结过婚的年轻人不适合看围城,因为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有同感,没有经历,哪有什么感同身受?看围城,觉得是在看别人为自己写的自传。过的时候,没明白,走的时候,太匆忙。等到看见了,也明白了,明白了事理,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明白了很多东西再也不会回来。
不开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写文章以前,觉得已经是绞尽脑汁,百转千回,却还是挠不住正地方,看了钱老的书,才明白什么是挠痒挠到稳准狠,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勇气再写下去了。以前不明白什么是无痛呻吟,现在的我就是这个状态。心里很不开心,再也没有半分想要继续写下去的力气。你心里想要说的话,想要有的表达,已经有人为你说了,并且比你表达的更精准,你所要干的只是在你想说想表达的时候,打开书,再看一遍。
写文章就像挠痒,有的人挠的就是稳准狠,像鲁迅,钱钟书,阿城,沈从文,刘震云,白先勇,王朔,郑渊洁等。有的人费半天劲,觉得自己挠住了,只是在四周不着边际的瞎划拉,不挠没事,越挠越闹心。但是每个人又都不一样,痒痒点不同,总不能老是由别人代劳,替自己抓吧?自己的痒还需要亲自动手的好。
虽然比不上大家,名人,但是就像不幸各有各的不同一样,只要写出来自己的真实,不做作,不发浪。毕竟你跑步不是为了参加奥运会,是强身健体,你唱K不是为了当歌唱家,是为了陶冶生活。明白了这个道理,霎时间我灵台一片光明,下笔也越来越坚定,心情也被打开了。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我也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文字也是唯一的,虽然那么蹩脚,那么难以下咽。
望着长长来路,我像极了内急的人,从容的脱掉裤子,坐在马桶上,掏出手机,伴随着App,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什么是生活?痒了,找人挠挠,不过瘾,自己挠挠,介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