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父母;如果要出去游学、做官、经商,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方法和方向。”
【感悟】
一、游必有方
这一章,常被人断章取义。只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感到孔子过于死板。父母的心愿总是希望孩儿平安,希望儿女绕膝,共享天伦之乐,如果儿女远游,常见不到孩儿,就会很担心。
其实,深明大义的孔子也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因为,父母更希望孩儿的人生有所成就。因此,孔子嘱咐出游要有方向。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目标与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二、常回家看看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空巢"综合征,已屡见不鲜。有的空巢老人在家已死数日,儿女都不知道。
如今,“常回家看看”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亲情竟被写入新法,足见“孝”的缺失已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有人竟还说,虽然法律规定了经常看望问候的义务,却没有规定罚则。这有法无罚的条文如何执行呢?可见,亲情已经淡漠到何种严重的地步。
“唯孝可以解忧”,无“孝”哪有“笑”?再不良心发现,到自己老时,就会陷入更凄惨的境地。
“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入心,现在有些青年人,饿了抱怨父母,冷了抱怨父母,吃饱喝足了就走进自己的小天地,把门一关,和父母很少有话说。难道非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良心发现吗?。
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孝顺父母的情感,是心里时刻装着父母,装着温情,是让我们尽量多在父母身边行孝敬和报亲恩。真心希望读了本章回家后,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多和父母说说话,多让父母开心。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内容与【1·11】重,请重温【1.11】。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感悟】
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是如何细致。孔子提倡“孝”是人之本,并不是空泛而谈,“孝”的根本是“内心的恭敬”、“劳而无怨”。
“敬”包含有尊敬、敬重、敬爱、恭敬、孝敬等含义,能记住父母的年纪,就表明心中常牵挂着父母。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深感失去父母的痛苦,在此也是告诫弟子们要及早孝顺父母,不给父母脸色看,以免将来悔之晚矣。
当我们的翅膀硬朗了之后,有没有想到父母为我们辛苦这么多年,他们现在已经累了,他们已经老了。所以当我们想着自己的前程的同时,应该回头好好想想有没有报恩,父母老一天,尽孝的日子就少一天。
我们不仅要知道父母的年龄,还要知道父母喜欢什么,以便我们来到父母的身边时,给父母带来真正的欢喜。
二、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名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家教很严厉,不论他犯了多么小的过失,母亲都会用拐杖打他。而伯俞总是跪在地上,毫无怨言地任母亲责罚他。
有一天,当母亲用拐杖打他时,他忽然大哭起来。母亲觉得很奇怪,于是问他:“娘每次打你的时候,你都会和言悦色地接受,为什么今天却哭起来了呢?”伯俞回答说:“从前儿子犯了错,娘打我时,我感到很疼,知道娘的身体很健康;今天儿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疼,知道娘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我害怕您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就难过地哭起来。”
我这个人比较爱较汁儿,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觉得伯俞做得还是不够好,要不,他母亲为什么会打他呢?但是,后来我也发现,有一些家长就是要求太高,或者自己修养不够,自己不顺心时,也爱拿孩子出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伯俞也就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呢。
生命是这样的短暂,如白驹过隙瞬间消逝;生命也是这样的脆弱,转瞬间双亲已是风烛残年。即使是我们觉得父母对我们不够好,我们也要学习伯俞,不要忘记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
三、孝要发自内心
在此之前,《论语》【1.2】【1.6】【1.9】【1.11】【2.6】【2.7】【2.8】【2.20】【2.21】【4.18】【4.19】【4.20】以从不同的角度谈到孝。“孝”,归结为一个行动,就是要发自内心。
我们的父母年纪大后,会患病,古有“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之说。为人子女对医学常识不可能面面精通,但对父母常患的病要有所钻研,尽量帮助他们减少或解决痛苦,安乐生活,这样可以称为孝道之一。
以前,我不懂这一点,因为自己不是医生,父母有病了,就知道上医院,我母亲患有“肺气肿”,一犯病就非常痛苦,但住院也只能是暂时的缓解。
自从我感悟到“孝”要发自内心,我就反省自己,把母亲交给医院,而不能解决痛苦,就表明我对母亲的“孝”还不是发自内心,于是,我就千方百计地寻找解决“肺气肿”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我讲完课,课间和几位家长闲聊,有一位家长很发愁地说:“我儿子咳嗽两个月了,怎么也治不好?”另一位家长问:“痰多吗?”这位家长说:“痰很多”。那位家长就介绍说:“我儿子咳嗽痰多时,我就用一小勺白矾沫+一小勺面粉,用醋调好后,敷“涌泉穴”,效果挺好的。”我听到后,马上想起我的母亲,发病时也是痰多,于是我就学来给母亲做,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每次我发现母亲稍有炎症,就及时让母亲服上消炎药,并配合上敷涌泉穴,自从采取了这个措施,如今已95岁的母亲已经六年了,再没有受“肺气肿”病痛的折磨。这大概就是“精诚所至”吧!
另外,为人父母者也要学习并懂得一些医学生活常识,照顾并呵护好孩子,我常看一些家长由于不注意自己这方面的提升,常常把小的感冒拖成肺炎,小毛病拖成大毛病。所以,我们的家长也要用心地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孩子身心灵让其健康成长,这样才可以称为慈母慈父。
父母默默在我们身旁一辈子,却被我们忽略了一辈子;父母热情的牵挂、照顾我们,却被我们无情地冷漠。我们错过了很多真情,错过时没有发现,而失去了却追悔莫及!而人生最好不要错过的一件事:就是尽孝。
古人常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逝去,才觉得有很多很多的遗憾。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80章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