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管理变革,提升企业绩效,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接手海尔,那时候海尔是个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工厂。工资开不出来,张瑞敏靠四处借钱给员工开工资。
2009年,海尔却超越了世界家电巨头惠而浦和LG。
2016年,海尔的销售额达到2千多亿,是1984年的500多倍,
海尔是怎么实现逆袭的呢?用张瑞敏的话说,这个秘诀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
也就是说,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应该像CEO那样来思考和决策。用财务的话来解释,就是“让人人都成为一张利润表。”
企业作为整体是一张大的利润表,员工就是其中一张小的利润表,如果每个人给企业贡献了最大的利润,企业当然就能给股东贡献最大的利润。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简单,背后却意味着很大的思维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
有收入才有利润,但企业里不是每个部门都要面对市场,产生收入的。
传统的管理会计,就是根据一个部门是否产生收入这个标准,划分成了“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这两大类。
利润中心直接面对市场,能对外销售获得收入。最典型的就是销售部门。
成本(费用)中心不直接面对市场,不产生收入,像生产部门,财务部门,行政后勤等企业的中、后台部门
由于部门的性质不同,考核标准也不一样,利润中心的部门考核利润,成本中心的部门考核成本。
这么做会出现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部门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第二个问题是,部门之间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
以前部门和部门之间是有道墙的,所以市场这个“无形的力量”,没办法穿透墙体,传递到企业内部。
那我们不如把每一道墙,都变成一道门。只要门一打开,市场这个“无形的力量”,就可以像穿堂风一样到达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内部市场链”机制
这里就必须要讲到财务思维对管理变革的贡献了。
别忘了,市场的变化是直接反应在收入里的,如果能想办法让企业每个部门都和市场收入直接挂钩,那不是就等于是打开了门,做到了“人人都是利润表”吗?
这就是张瑞敏和稻盛和夫这样的财务高手使用的方法。也就是说,把所有的成本中心,都变成利润中心。
沿着这个思路,建立一个内部市场交易机制,实现部门之间的产品和服务“买卖”市场化,从而让各部门都产生收益。
转移定价
为了实现部门之间的交易,就得想办法制定一个内部交易价格对吧。这个价格,在财务中叫“转移定价”。
新兴铸管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张同波借鉴了“人人都是CEO”这个新的管理思维方式。他说:“这次变革主要围绕两个核心思路: 第一,紧盯市场,增加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外部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第二, 各事业部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
另外一个方法,叫成本加价。就是在生产成本上加一点利润,转移给其外部门的价格。具体加多少,就看两个部门的议价能力了。转移定价这种财务创新,可以让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都变成利润中心。
当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成为一张利润表的时候,企业整体的利润就是最大的。
运用财务知识来管理企业的:
第一,无论部门的属性、是否直接面向市场,每个部门都是利润中心。
第二,当人人想的是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企业的整体利润就是最大化的。
第三,建立企业内部交易市场,通过转移定价的方法,可以让所有部门都成为利润中心。
只有充分满足每个人对自我提升的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组织机构,企业会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