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课的内容丰富有趣,从中踩几个点如下:
一、以传统型、前现代型、后现代型的视角看养育中的代际冲突
传统型自我结构的人,是指一种缺乏反思缺乏质疑,依赖一套固化的行为模式生活的人。他们容易在一件事情上钉定入魔,困住自己固化的自动化行为模式中。此种类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5、60年代出生的人。以养育孩子为例,他们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只要让他吃饱穿暖,他会自己长大的”…….所以在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养育孙辈的过程中,即使出现诸多分歧、矛盾,他们仍然坚持自己那套固化的行为模式,并振振有词,我能用这种方式把你养大,也能用这种方式把你的孩子养大。他们不反思、考虑现代社会已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这种类型的人,由于都生活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吃饱穿暖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没有空间让他们发展出思考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面对此种传统型自我结构的父母,现实中最多的就是那些前现代型自我结构的子女。他们的特点是已经具备一定的质疑与反思的能力,他们看到现在的孩子是不能像父母养育自己那样来养育了,但是他们质疑与反思的深度是不够的,他们看不到全局,看不到更深远的东西,所以他们一面想要去对抗去修改他们的父母,发现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又承担不起自己去养育孩子现代性责任。于是在依赖与看不上,在不独立与对抗之间,怨念升腾。
而成长于现代环境中的孩子(95后,00后),由于资源丰富、多样化与多元化,所以他们可以不单一的依赖于父母家庭这个通道,通过其他通道也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信息与资源,自带后现代型自我结构,让他们有很好的反思与质疑的能力,很不容易被单一的路径锁定,有更高的人格弹性,有非常好的时空感。
当这样的孩子遇到传统型的自我结构的父母或是前现代型自我结构的父母,那将迎来一场又一场的挑战,甚至是灾难。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并且要生硬的强扭孩子,这成为一个个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而父母也无奈的发现,后现代小孩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当你要强扭他的时候,他们不会再像父母自己小时候那么顺从了,他们不干,对,就是不干。我们带的一个案例中8岁的小男孩就会通过在家里设置机关让父母滑到,以提醒他们“嗨,别想不理我”。今天刚刚看到朋友圈里一个朋友家四岁的孩子用妈妈的淘宝给自己买了一个玩具……所以传统型或是前现代型的父母在强扭孩子的同时,也不容易啊,挺胸闷的。
二、突破生命有限性,构建时空感延长生命活性
我们的生命要怎样过才有意义?这是一个本体认知层面的问题,也是人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时间会产生压迫感,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在时间的无限性中,生命显得太短暂了。所以生命意义的建构与时间节奏节律紧密关联就非常重要了。一个人时间的节律越好,他意义的建构感也就越好,时间的节律越弱,其意义的建构感也就越松散。而最高的意义的建构是主体的自旋,即主体能有不同维度的时空感,这让这个主体可以不受生命有限的局限,通过历史的视野去领域、理解生命和世界,获得100年、500年,甚至3000年的生命活性。所以我们鼓励孩子们去看历史,去对历史感兴趣,让他们获得时空感,增加他们对生命和世界的领悟与理解。
然而其实每一个主体都有一个自携带的时空感,就像某个走进咨询室的孩子,他是带着他自己独特的不为父母所看见和理解的时空感来的,他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舔伤,这个当中有退缩,但是也是他作为主体的诉求。
三、他者认知之维——笛卡尔
笛卡尔的出现,为现代哲学开创了全新的视角,他强调人的精神性,“我思故我在”,让心与身分离开来,人是会思考的,不受制于身体这个低维实体,精神本身也是实体。他的这个伟大的开创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康德、叔本华、尼采等等,同时也影响了整个西方的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他提出身心分离的基础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人的心理、精神不仅不受限于身体并且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心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互系统。于是从笛卡尔身心分离的纯粹的生物模式发展出心理—生物模式(弗洛伊德发现癔症的发作与心理结构中的力比多压抑有关,引出了后面如克莱因等一大批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均可以说明心理—生物模式交互作用),在到后面把社会文化因素加进来更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交互模式,都很大的影响了西方医学的发展。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给医生们分一分类别,那种不跟病人做交流,把病人当做一个纯粹的有机体来治疗的医生显然处在生物模式的层级,而当医生懂得与病人进行交流,关注病人的体验,甚至去观察研究病人疾病的身心模式,那么这样的医生就上升到心理—生物模式的层级。如果医生能在关注病人身心模式的基础上,还关注到病人背后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交技能、社会支持系统、客体关系等),那这样的医生无疑就上升到了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层级,这样的医生,医术医德一定很高。
说到社交技能,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便是共情的能力,即可以理解为你能体会到你之外的世界的能力,它决定了一个人认知的带宽。作为父母,你是否有共情的能力去体会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说的艺术一点就是你能否体会这个孩子内心的宇宙,他现在的坐标在哪里?他内心的星座系列有没有被破坏?这是很考验父母的认知带宽的。
很多小孩对星座感兴趣,其实他们真正感兴趣、想去了解的是他自己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认知带宽足够的父母,他们会告诉孩子,你的内心不仅仅是一个星座,而是一大片星系。星座太小了,要去看到整个星系。一个人内心的星系有多大,他就对世界有多大的兴趣,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那个小天地、小世界中。
很多时候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带着那些得不到父母理解和共情的孩子去一轮一轮的看,去看到他内心的星系,然后再一起去看外面丰富的世界。生活中不乏有一些假性精神病的孩子,其实他们只是认知偏离了航道,他们用隔离建构出一个时空待在里面,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带着他去看到自己内心的星系,同时看到外面丰富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