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自己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如你是一个群体的核心,你要管理一个家庭/组织/企业,你首先需要认清的就是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你要和周边的人形成有效的管理关系,因此你需要知道的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认识自己不是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别人眼里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2-人既有内向性的一面,也有外向性的一面,内向性和外向性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
3-我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看外界、看别人,但用来审视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即老话所说“灯下黑”。
4-很多时候,一件事在我们手上做得七扭八歪,问题根本不在别人,就在我们自己。但是我们的本能常常不由自主地会让我们去找别人的问题,去找客观原因,而很少会花力气反思自己,即使反思了,往往也不够深刻,很多时候避重就轻,这就是人的局限性。
5-性格改变不了,但是可以想办法改变工作方法,所以做测试的意义就在于了解你自己以后,尽可能作一些积极的有效的改变。
6-性格类型观察把我们平时对人际差异的那种负面的臆断提升成为正面的具有建设性的观察。
根据类型理论,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一个性格偏好,这个偏好可以体现在下面四个维度上:
外向(E)或内向(I)
感觉(S)或直觉(N)
思考(T)或情感(F)
判断(J)或感知(P)
第一对偏好关注你从哪里获得精力——从自身以外(外向型E),还是从自身内部(内向型I)。
第二对偏好关注你如何搜集周围世界的信息——直陈性地、有序地(感觉型S),还是比喻性地、随机地(直觉型N)。
第三对偏好涉及你喜欢如何作出决定——客观地、不涉人情地(思考型T),还是主观地、顾念人情地(情感型F)。
最后一对偏好关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你喜欢事先决定、照计划过得井井有条(判断型J),还是宁愿灵活应变、在生活中顺其自然(感知型P)。
这些特性结合起来构成了16种不同的性格类型,类型不存在好坏之分,它只是说明了个体在态度和功能上的倾向,定性而不定量。
由于偏好的存在,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偏好,并在这些偏好领域培养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从来不去那些非偏好的区域,实际上人们发展得越成熟,就越能够在充分掌握偏好区域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使用那些非偏好区域的能力和特质,但是非偏好的特质并不能替代原始的偏好特质。
类型观察理论会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我们和周围的人有怎样的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同点和差异点会使你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哪里和谐,在哪里产生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