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过4种原生家庭的无效陪伴,岁月蹉跎,至今都走不出父母的影响。就算是大龄剩女也不例外,也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
在爱情中,这种无效陪伴值得所有人警惕。
1:情感忽视式的陪伴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爸爸在家带娃,却只顾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连孩子趴着睡着了都不知道,直到妈妈做完家务过来,才把孩子抱回房间睡觉。而孩子爸爸只是喵一眼,然后继续玩手机。
这种情感忽视式陪伴,只是把陪伴当作形式上的任务,缺乏情感流动。
比如亲子之间,父母虽然在陪孩子,但压根心不在焉。就算孩子哭了闹了,也是敷衍回应,甚至无动于衷。
情侣和夫妻之间,两个人躺在一起却没有情感交流。不管你跟他说什么,他只会敷衍地回几个字,对你漠不关心。
2:过度干预式的陪伴
超级育儿师的一期节目里有个妈妈,每天都花很多时间陪女儿。女儿却说她烦人,讨厌地推开妈妈。
原来妈妈对女儿十分严格,甚至在家里摆了六个闹钟,用来监督女儿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玩乐。
令人不解的是,妈妈一边总是要求女儿,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件事情。
一边有不管女儿在做什么,都时不时就打扰女儿,给她提各种要求。这种过度干预式的陪伴,喜欢制定严格的任务时间表。过度看重陪伴的目标,而忽略陪伴的过程和感受。
比如父母陪孩子的时候,连吃饭和玩游戏的时间都要精确无误。总想着赶紧做完一件事,接着马上做下一件,而且动不动就干预和说教。
看似是陪伴,实则是监督,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温暖和快乐,而是满满的压迫感。
3:病态共生式的陪伴
我想起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真实故事,上海曾经有个女孩杨某某,在30岁时自愈身亡。
深入了解才知道她的人生有多窒息,她六岁丧父,从小就和母亲以及弟弟相依为命。
读大学时,母亲就来投奔她,和她一起在学生宿舍住。毕业了她也带着母亲租房同住,后来她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母亲常说自己有上海情结。
于是,她又带着母亲到上海,借住在学生宿舍,和妈妈同睡一张床。
但后来学校禁止母亲继续借住学生宿舍,她无法接受,让母亲独自在外租房住的现实。多方争取无果后,悲剧才发生的。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和女儿虽然一直在一起,却丝毫没有个人空间和个人意志。女儿曾经和母亲说过,两个人分开是痛苦,在一起就是快乐。
这本质上这是一种病态共生式的陪伴,两个人都无法离开。彼此要紧密的病态的纠缠在一起,这种共生式陪伴。
常见于情侣,夫妻和亲子之间,不同的是如果是情侣或者夫妻共生,双方的力量是相对匹敌的。
亲子共生常常会失衡,父母往往会尝试入侵孩子的意志。控制孩子的人生,一旦孩子想要反抗父母的自我,就会土崩瓦解。
这种紧紧抓住孩子不放,真的令人窒息吗?
4:情绪倒灌式陪伴
曾经有一个热搜新闻,一位妈妈在综艺节目中透露。
有一次因为四岁的女儿一直背不出课文,她很崩溃。于是,女儿背错一句,她就抽自己一个耳光,女儿眼中满是惊恐。
这就是一种情绪倒灌式的陪伴,指的是一个人将焦虑。压力等情绪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在另一个人身上。
更准确地来说,是强者向弱者宣泄焦虑。
比如亲子之间当孩子遇到困难,压力大,生病的问题的时候。向父母寻求安慰和支持,但父母可能无法承受和处理。
于是反过来责骂孩子,把内心的焦虑转移出去。或者朋友之间,当你难过的时候,和对方倾诉。
凡比你更崩溃或者悲惨,以至于你不得不反过来安慰她。总的来说这四种陪伴方式,都是低质量的陪伴。
在任何关系中,低质量的陪伴方式。即使付出了很多时间,却不会让关系变得更好。
其实高质量的陪伴,并不在于时常多少。而在于你们是否,专心用心的共度了时光。
比如陪伴一个人的时候,放下手机,收回全部的注意力。全情地投入到彼此的相处中,比如对方难过的时候,尝试接触他的情绪。
不带批判和否定的倾听对方,让对方感受到被看和被理解让他知道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在你身边支持你,而不是伤害你。
每日一问:
就是这4种无效的陪伴,才让大龄女人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