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行不易50天持续写作中的第19篇。
昨天看书,还有一个观点值得思考。
不管是学习还是情绪,所有的成长观都是一样的。首先是要充分地接纳,归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再鼓励他去进步,去超越自己。
同时也要明白鼓励和表扬的差别。以前没认真思考过表扬这个概念,没去想,自然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生活中不都这样吗?
有个例子,以为老师正在培养她女儿的时候,每逢女儿考试成绩好的时候,都是让女儿用自己的零花钱请父母吃饭庆祝一下。因为最开心的应该是女儿,而不是父母,父母只是替女儿高兴的。大家要认清主体是谁,在学习和考试这件事上,孩子是主体。不论成功或失败,我们都应以孩子为主体。否则,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孩子总是会觉得他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什么?因为父母经常告诉孩子:
你成绩考得好,是我们的骄傲,你考不好,真让我们丢脸。
所以孩子才会这么想。但这位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培养孩子的个体自主性非常重要,让他明白:
读书是为了自己,你考得好,开心,骄傲的是你自己,父母只会替你高兴;考不好,不开心,难过的还是自己,我们只会替你难过,并给予你可能的帮助
这个例子的本质是要明白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没错,二者核心差异在于对主体的认知不同。
表扬的时候,主体其实是父母、老师,“我对你满意”、“我表扬你”,关键在我,下次对你不满意,不表扬你了,主体还在我。
鼓励的时候,主体其实是孩子,“你考的好,你高兴”,主体是孩子。
表扬是评价性的,而鼓励则更具体,是描述性的。
强调孩子是主体,多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孩子自我评价。
推而广之,这个理解其实可以放在更广泛的领域,如公司内部管理。如何适当地表达对员工的赞赏和鼓励,是年终开大会表扬吗?好像现在大多数老板都只会开会表扬,公开表扬,这恰恰会产生一种影响,如果下次他做的更好,结果还好,假如业绩有些退步,公司取消表扬他,而去表扬其他做的好的。这当然会显示出公司倡导的绩效为上的导向,多少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最开始受到表扬,而现在没有被表扬的人来说,如何更好地激励他的积极性,显然“表扬、表彰”这种是不行的。即使嘴上不说,他也会心有不快。
核心原因在于,从头到尾,这件事的主体都是公司,而不是他自己。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工作的主体,潜意识里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工具,为别人干活,为公司干活,公司给予报酬。
我们都说要加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增强其责任感,教育职工要有担当……好多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设计的。看上去没问题,听上去蛮不错,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实际效果是这样的文化标语,教育口吻对职工责任心加强,勇于担当的品质增强,没有多大好处。
真正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在这些细枝末节,多鼓励,少表扬,是增强职工责任心,主人翁意识最好的办法。
相同的原理,也可以用在自己团队管理上。
在飞机上看了几页书,居然带来这样的收获,也蛮不错的。
果然是很多概念,没有认真去想,没有深度思考就没有独到的见解,和对工作更深入的思考。
缺乏深度思考的人生,该是多么肤浅和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