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判断机会的?之二
“浪费机会,远比错过机会更让人悔恨不已。”
这句话,貌似可以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10年以前,北京的房价还没那么高,如果有钱随便买套都能翻上几番;
5年以前,腾讯股票还没贵的离谱,稍稍入手如今就能“财务自由”;
3年以前,小米雷军给了我个中层的offer,但凡入职如今也能身价千万...
一个新机会的诞生,必会引来众多吃瓜群众围观,然而为何抓住机会的总是那些极少数?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咦?不是说好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怎么反而现在知识又成为了诅咒呢?
知识常常阻碍我们的脚步,只有无知才能带来新的可能。
放心,这个观点并非是我原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被当时很多人誉为这个“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人。
然而,苏格拉底不但自己没有承认,他还说:之所以我看似拥有智慧,本质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
这句话其实可以套用到很多人提及的人生四种认知层次,他们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敬畏之心,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有敬畏之心,能够迎接新的认知;
↓
知道自己知道:具有一定认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区;
↓
不知道自己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所谓的“无知”,其实重点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还想当然地认为“知道自己知道”。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绕口,换句通俗的话说:
所谓知识,不过是前人用经验总结出的抽象概念,可但凡是人就会有盲区,越是视野达不到的地方,往往越会蕴藏着问题的真相。
这就好比16世纪,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周围人根本没人相信,因为这超出了所有人的传统认知范畴。
可后来事实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确实是正确的。
再举个商业中的案例。曾经有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叫做诺基亚,2007年的时候,它仍然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那一年,乔布斯刚刚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仅仅占有0.6%的市场份额,这完全没有引起诺基亚高层的重视。
反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效的研发体系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因此一门心思试图生产出更好质量的手机。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虽然诺基亚的质量依然是首屈一指,但苹果却全新定义了手机这个市场。
除此之外,苹果还重新解构了游戏、出版、相机、音响等诸多个行业,让许多人的失败来的措手不及。
回过头来看,像诺基亚同类的公司究竟错在了哪里呢?
正如许多人所说,有时候你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因为你老了。
这里的“老”,指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定势,是一种对于自己“专业”的过度信赖。
好比我见过最多的职场新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努力不足,而是他们只会按照领导规定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凡遇到点儿陌生困难立刻就手足无措。
为什么当我们在新机会、新问题面前,总是习惯于依赖旧方法、旧认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接受过的十几年教育中,所有人都需要按照统一地既定范畴来答题,但凡有一些出入,就会被判为不及格。
而职场与人生从来不应该是封闭答题,它是一个开卷考试。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口口声声说看到了“风口”,却始终不敢踏进半只脚的原因。
本质上,这是因为你的“已知”战胜了“无知”,而你却从来不肯相信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