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最近在开展 “故事妈妈进课堂”的活动,我报名参加了第一期。
当决定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我站在家里的书柜前,努力搜索着可以挑选的绘本。匆匆扫过之后,一本《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迅速跳出来抓住了我的视线。
第一直觉,就是它了。
这套关于生命、死亡、爱的命题的绘本我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跟他一起读过了,不过当时他还太小,对死亡有着更加模糊和恐惧的意向,没有机会深入探讨。后来这套书就一直沉睡在书柜里。到现在,对于七八岁的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再次去开启介入死亡话题的讨论,或许时机正好。而且在一个集体的氛围去展示这样的信息,以公开谈论的形式呈现这个我们平时不常触碰的话题的时候,恐惧的气息会被削弱,对孩子心灵的触碰和撞击也更深刻。
其实无论任何问题,当可以被公开谈论、并充分讨论的时候,它那隐藏的神秘性都是可以被很大程度消除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心中那若影若现的对死亡的恐惧阴影也会不经意地被轻轻拂拭掉。
这个看似还很遥远的命题或许暂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恍然大悟的感受,但好的绘本和它的意义一定会留存在他们的心中,当将来有一天我们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时候,那曾经埋在他们心里的理性的种子就会蹦出来给他们带来镇静与抚慰,让他们滋生爱的勇气和力量。
关于死亡的恐惧和随之而来的悲伤大部分是源于知识的匮乏。最伤害我们的往往是那些我们试图逃避痛苦的行为。
看待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们看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要慢慢跟孩子谈论,反复跟孩子确认,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
在谈论的过程中,忧愁和感伤是不可避免的。那或深或浅的忧伤就仿佛湖中的水草,在天光水影的交错中隐隐回荡。但是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更容易感知到身边风物的情绪,更容易体会生命的浓度,更珍惜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带来的生命的暖意,在心底滋生古老的欢喜。
基本上孩子在八岁左右就能比较充分地理解死亡的概念——大概知道它是永恒的、不可逆的、普遍存在的。尽管向所有的孩子解释死亡都需要准确的、与年龄相应的清晰术语,但可能对年幼的孩子进行解释后,他们仍然无法理解永恒性。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开始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就需要对解释做相应的调整。大多数小学高年级的儿童或十几岁的孩子被认为已有认知能力去充分理解死亡的终结性。
在悲伤事件发生的时候,孩子需要得到和成年人一样多的信息,而且告知者应该用适合孩子年龄的具体语言来传达。孩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会倾向于用想象补足,而他们补足的东西可能比真相还糟糕得多,因为他们的想象很可能会萦绕心头,无止无尽。所以用具体的知识解释他们观察到的东西,让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如果被告知真相,和成人知道同样的真相,他们往往会将现状处理得更好。成人认为的保护对孩子来说反而可能是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
不管真相如何艰难,总比谎言和掩盖真相要好。毕竟我们无法应对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只有了解了“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我们才能充分处理一件事情。
诚实令人欣慰而且容易把握。诚实有着最直接的简洁,可以避免悲伤中复杂的混乱,这对人们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如果我们避免直面死亡,反而会给予它更多的力量来恐吓我们自己。
我们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个悲伤的命题,我们不常常谈论它,不代表它不存在。或者有些人还有个误区,认为谈论死亡会加速悲剧的到来。这是最大的误解。
自然将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们之上的信仰和爱的勇气会带给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力量。
以上。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