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时,认识了雯雯。那时她还是高中生,每天不停地和各种试卷打交道的日子,我们能聊天的时间也只有在周末,还得感谢作业少。要不然周末都被占领。
某次聊天时,她让我发地址过去,说是给我寄明信片。当时的我,对寄明信片的联系方式,根本没有概念,但还是将地址发了过去。不过并没有多大期待她会给我写什么,毕竟有电话,扣扣,微信等那么多的联系方式。毕竟一个这么老古董式,渐渐退出人们视线的联系方式,能有多上心。
当收到明信片时,看着文字都有了温度,很暖。我也发现我喜欢上了这种聊天方式,原来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我来来回回地将明信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句都是家常话,似老友一般照亮着我,似美酒般香醇,让我欣喜。这些感受是即时聊天工具所给不了,那里的文字永远都是冷冰冰的,但即时聊天工具就是文字传递啊。
后来明信片,信成了我们的主要联系方式。虽然不如扣扣微信那么方便,却让我们更加珍惜了每一次的联系,更真地认识彼此,让我们不再只想做网络上的是姐妹,是想出现在彼此的过往里,一起领略那些陌生的风景,陌生的人,也约定一起去看演唱会,一起旅游。
毕业之后,我来到深圳,附近没有邮局,那攒着的厚厚的明信片再也没有寄出去过。我们也还是会联系,却找不到明信片,信的那种归属感。我们仍是很好的姐妹,却比明信片、信时,远了几分。可明明即时聊天工具那么多,为什么好像我们却越走越远了。
越来越多的即时聊天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加快了联系也方便了联系。
按理来说,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联系越来越多,可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聊天工具那么多,不用担心联系不上,也不去想我们有多久没联系,因为想联系随时都可以,可就是这样,多的只是联系方式而已。
也许就像说着“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其实不是走着散了,更多是走着走着不联系了,再熟悉的人,不联系,也会成为了列表里的一个符号。
一个本应该是好的,方便我们联系的迹象,最后却成了进一步了解的障碍,是真的联系太复杂,还是我们越来越不喜欢主动? 在想对方主动,在等对方主动,可是最后谁不曾主动,所以感情淡了,人也散了,最后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要等到感情淡了,已经走远了,才想起来要联系;分了手了,挽不回了,才想着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