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本主题以朋友圈为例)
看到这个问题,我猜大概你跟我一样,随便都能蹦出来几个答案来:比如“懒的分享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等等。对吗?当然可以,但是不够深入。所以我就想到利用分解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也是为了把上次分享的思维方式再巩固一遍。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分享了?”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对着问题就给出答案来,这样太浅显了,随便一个人都能想到和你一样的答案,这样没有一点新意,对于解决问题也没有一点帮助。
我们应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个小问题,然后再单点突破。比如可以把问题分解成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分享”这4个关键词组成的新问题:
1.现在是什么样子?
2.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这样?
3.怎么就不喜欢了?
4.什么情况下会分享?
现在是什么样子?
现在,朋友圈仅半年可见,仅3天可见,不可见,开放期限越来越短了。相对于以前,每天发好几条朋友圈状态来说,低调了很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这样?
人的行为有感染性,通常别人做什么,也会带动另一些人做一样的事情。比如最近国外网上很火的一个视频,拍摄者在街上摆了一个排队通道,然后不说明排队目的,接着偷偷雇一个人站在那边排队,过了一会,就有几十个人排在他的后面,拍摄者过去采访他们为什么排队时,他们说自己也不知道干嘛排队,就是看着别人排队,自己也进来排队了。所以不发朋友圈,关闭朋友圈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结论1)
怎么就不喜欢了?
这个事情好像跟密谋合伙一样,就一下子,就从喜欢变成不喜欢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回想到QQ空间的时候,一开始也是大家很喜欢在空间里面装扮,写日志,然后让别人来踩,可到了某个时候就开始加密了。美其名曰,空间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加密了。
要想知道不喜欢,先要了解下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
①美的事物,比如美景,美人,美食等等。
②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东西。比如:这件衣服符合自己的气质,这双高跟鞋穿起来让自己变的更有型等等。
③符合自己的爱好。比如:旅游,看电影,玩游戏等等。
④意外的惊喜。比如:自己喜欢的人刚好向自己表白等等。
⑤。。。。。。,你来补充。
发朋友圈也基本符合这几种情况。你可能会在朋友圈晒美食,然后得到了一堆朋友的点赞,评论,然后有个你喜欢的男生约你去这家店吃饭,然后吃饭的时候告诉你,他喜欢你很久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想象总是美好的。
当你每天不断的在朋友圈晒食物,晒美景。一开始可能有很多人给你评论,点赞,也能满足自己被人关注的那种心理需求,但是时间一久,大家就开始审美疲劳了,开始反感了,也就不喜欢评论,点赞了。没有人评论,点赞,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想发了。(结论2)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家住户的门口,有片空旷的草地,每天都有很多小孩子在这里踢球,影响了这家人的正常生活,于是呢,这家住户的人,就找到这些小朋友,告诉他们,“我每天给你们一人5块钱,你们每天来踢球给我看,小朋友们想想,高兴的答应了,又能踢球,还能赚钱,多好啊”。过了一段时间,住户说他没有钱了,所以没有办法付给他们钱了。于是小朋友就想啊,没有钱了,那就不踢给他看了,于是就到其它地方踢球去了。
什么情况下会分享?
①自己可以获益。
②感觉别人需要。
③想要证明自己。
④传递某种信息。
⑤建立社交货币。
⑥。。。。。。。
①当从别人那里得知,转发,分享可以得红包,可以打折的时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就分享了。
可见的多了,会觉得没有创意,会给自己的朋友圈产生一种广告的骚扰,间接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贪小便宜的人。于是就不转发,不参与了。(结论3)
②看了某篇文章或者看了某个视频自己被触动了,然后就想发给朋友看,让他们也触动触动。
可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且获取信息的来源也不同,有可能你发的东西,别人看过了,然后就觉得没有什么。当你开始得不到朋友的回应时,久而久之,你也就不想去转发了。(结论4)
③当我们渴求属于某一个高级身份时,就愿意分享给别人看。比如有一张没有额度上限的黑卡。
看别人发的多了,会有种排斥感,感觉别人是在炫耀,于是讨厌这种行为,那么,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为了避免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就不会去转发了。(结论5)
④比如你很无聊,然后需要让人知道你需要陪伴,就会发朋友圈。
不管发不发,还是会和你互动的就那么几个人。所以干脆就不发了。(结论6)
⑤我们转发一篇文章,希望能够产生谈资,进一步与人交流。
可能很多内容不适合你这个人群,就像很多大佬分享的干货一样,他们大多数是讲给那些管理层的人听的,而对于基层人员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帮助。这个就好比吃东西一样,给大人吃的东西不管多硬,都可以。但是给幼儿,就得吃那些很容易吞咽的东西。所以你发的东西,没有人愿意跟你互动,你以后就会避免这些内容。(结论7)
最害怕的就是,当你得到了一个很有趣,又有帮助的知识。你怕分享给别人,别人知道之后运用的比你好,变的比你厉害,所以你就害怕去分享了。(结论8)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挖掘了,重点是为了阐述分解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对于是否要分享,还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最后的最后引用萧伯纳的一句话,"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