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经典共读”社团的几点思考
1.对于想学习、想成长的老师来说,学习本身就是目的,成长本身就是目的,通过读书去解决问题本身就是目的,量化考核奖分之类只是额外的奖赏,可以有,但不是第一位的。
对于不想学习的老师,通过行政干预把他们拉过来,可能也学不进去,甚至起反作用。
2.这学期当成实验,先做起来,下周报名、买书,放暑假前读2次。
3.先不进行行政干预,但领导应该有人带头参加,第一次特邀张校长参加,会有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同时可以考勤记录参加情况。
4.如果大家觉得有收获,下学期可考虑全校共读或继续保持自愿参加的原则,但给机会让成长的教师在全体老师会上发言,让榜样能够被看见,能带动更多老师。
如果大家觉得虽然有收获,但惰性使然不能坚持,也可以考虑行政干预。
如果大家觉得收获不大,那就结束吧!
5.需要学校解决的问题:买书、茶、水果;一个有空调、投影仪的教室;定在什么时间?老师想参加,但有课的问题。
“经典共读”部落的小伙伴们:207.6.2
1.《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刚刚已经在网上为大家订购成功了!
2.张校长为大家准备了精美茶叶。
3.第一次共读时间暂定为下周二下午第三节(第一次有一个启动仪式,时间稍长,大课间开始)。
4.感谢大家主动修改自己的群名片,据我所知,有的小伙伴自己不会修改,就找别人帮忙,这份真诚让我感动!
5.烦请还没有修改群名片的小伙伴抽时间修改一下,我们会按照名单发书的。
“经典共读”部落的小伙伴们:2017.6.3
短短的时间内,群名片全部修改完毕,再次对大家表示感谢![玫瑰]
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遵守规则(其实只是一个倡议)的同时,你表现了对别人、对事物的信任,同时也增加了别人对你的一份信任。
请大家思考一个与下周我们要研讨的内容相关的问题:
当你的教室里出现纪律问题(比如打架)时,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你习惯性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经典共读”部落的小伙伴们:
这次共读让大家久等了!明天上午抽时间到教导处签名领一本《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吧!提前预习一下第一章吧!
明天下午4:20(第二节下课后10分钟),会议室不见不散!
我们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在旅程的开端处,我送给大家一个故事,去得晚的故事无[呲牙]。
书上能不能做批注?可以的。只是,只是,如果参加共读的次数少,你还要把书交还学校。比如这本书我们读了5次,你参加了4次以上,学校把书奖励给你;不够4次的话,书还到图书室即可。
2017.6.12
下午不能按时参加共读的小伙伴,请提前在群里说明,格式如下:
董新琪共读请假第一次。
董新琪共读因事晚到。
我提议,共读考勤自己记录,共读结束后,达不到次数的自觉把书还到图书室。
可以吗?@池长明
“经典共读”部落的小伙伴们:
早饭后到办公室,听到蒋会云老师因想参加活动,而又跟任课老师调不了课,想把课调到周一晚上仅有的一节自习。之后,群里有课的老师也在为调课而积极想办法,我既高兴、感激又倍感压力!
我知道大家相信这一点:我们在教室里遭遇的问题,一定有人遇到过,而且一定有人出色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人在哪里?经典书籍里。
我的梦想:社团的发展过程,将不依赖于任何行政安排(行政只起到服务的作用,例如场地和经费支持),而纯粹以热爱来推动。我的热爱,带动大家的热情;大家的热爱,带来持续的进步。不在乎快慢,在乎的是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然后,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是的,我们很忙,上班有人家的娃,下班有自己的娃,上班下班都应付不及,哪有闲心去阅读?这是经济学上典型的穷人思维。我穷,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来投资?这不是事实,你穷,还整天逛淘宝,买一堆无用的东西?你是不是穷到手里的钱恰好能应付一日三餐?不是这样的,穷人可能比富人浪费更严重。实际上,时间(精力)就是我们的收入,要让每一分收入都尽可能地效益最大化。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是“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
也许我们该问一问自己,当我在班级遭遇一堆问题时,我开心吗?
“经典共读”部落的小伙伴们:
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啦!他邀请全国所有的老师及在校大学生参加!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有这个愿望,就抓紧时间上路吧!
“经典共读”部落的小伙伴们!
明天期末考试,共读只能到下学期继续了!
长长的暑假,你能把《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自读完成吧?有疑问的话就在群里提出来吧!如果结合自己的课堂,有案例故事(无论已解决还是待解决),那就是最好的学习!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好的案例,会将所有人卷入“思”的境界,让所有参与者离真理更进一步。当然,这首先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姿态,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朝向问题的姿态,一种聆听的姿态,一种谦逊的勇于接受批评甚至打击的姿态,一种坦然自若地开放自己的姿态……
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最重要的学习过程不是发生于共读的时候,而是发生于预习之中,发生于独立地穿越一本书的过程之中,发生于提出高质量问题、客观地描述案例的过程中!
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旅程,是共同穿越的过程。不是听讲座,讲座再精彩,于你只能是原地打转。很多时候,我们从未上路,只是听着一场一场的玄妙的童话,看一出又一出或激动人心或乏味的演出,然后做一场灰姑娘的梦,如此而已。
你也许还会买一本《孩子,挑战》,在这本书里寻找温和而坚定的自己!如果找到了,你就会开始享受与孩子、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难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