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行动、不思考、没耐心。
1、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在知乎上搜了一下,已经有了这个问题,而且底下跟了很多不错的回答。但今天我想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算是有感而发,因为我今天读了李笑来在微信号“学习学习再学习”上推送的文章-《为什么我在收费专栏中一周只写一个概念?》,有了点感想。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上,一周只写一篇文章,每天更新的节奏是这样的:
周日:下周主题预告
周一:发布本周主文初版
周二~周四:连续三天问答
周五:发布主文补充更新版
周六:发布本周发奖名单
李笑来在文章中说:已经陆续听到一些观察者的评价:“这真是个非常鸡贼的创作方式啊!”,也有几个在订阅的时候并未认真阅读订阅说明的读者抱怨:“周五的文章怎么这么偷懒,竟然是重复的!”
我的看法是:一周一个概念的节奏很好,能让自己慢慢消化吸收,要说一天一个概念,肯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我感觉升级概念不能贪多,尤其是这种有些“反常理”的概念,能真正升级一个概念就很不错了,而且专栏通过问答的形式,可以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很多人就是会急于求成,所以才会“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一开始订阅的时候,也感觉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但是深入思考后,认为这是正确且负责的做法。
2、
开篇已经说了“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答案。我个人很喜欢的三句英语,也是我简书的介绍语,似乎也代表了三层境界,或许能更好的回答标题的提问:
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
正如第一句说的那样,你听到的,很快就会忘记。你从小到大,听过的道理一定很多很多,可是自己能记起来的又有多少?我们大多数人做的都是前两句,只做到了听和看,却很少做到第三句:真正的在生活中去行动,去实践。
你我都会有些懒惰:当你听到和看到道理时,你就很容易地以为自己习得了这个道理,这其实是有点自欺欺人。真相是你离真正理解这个道理背后的精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你真正去行动,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的时候,你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才可能把这个道理融入自己的血液,真正的把这个道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财富。
道理也不是万能的,道理也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你不亲自去试试,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
3、
道理也分好坏,有些看似很有道理的“道理”,其实可能是对你有害的,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道理去行动,反而会害人害己,所以只是傻傻的行动还不行,你还需要深入的思考。
深入的思考是一项需要慢慢习得的能力,但往往很多人要么是没耐心,要么是偷懒,放弃了对深入思考的锻炼。
李笑来在《为什么我在收费专栏中一周只写一个概念?》中指出,之所以一周只写一个概念,是因为:
我希望我的读者,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能养成一种大多数人没有的能力:深入思考能力。
人类的大脑很喜欢偷懒,可能大脑的出场设置就是如此,和菜头在《为什么公司政治是无法避免的?》中有一个相关的描述:
要我说,人们厌恶公司政治的本质是把一个繁难的事实判断,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甚至是个人好恶。要理清公司政治是什么并不容易,但说出“公司政治很糟糕”、“我讨厌公司政治”就要简单得多。
对于许多人来说,大脑实在是太宝贵了,宝贵到舍不得用一下的程度;梦幻太甜美,甜美到根本不愿意醒来看一眼现实的程度。
克服大脑懒惰的一个好方法,是写作。检验自己对一个问题是否想的很明白,我推荐写作。当自己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时,这种思考才是有意义的,甚至还有可能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仅仅听到或者看到一个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地想一想。现在的道理很多,但是你真正实践的道理很少。
道理这么多,不去深入思考,很难分辨道理的好坏。有些普普通通的道理,其实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却长期把这些道理置若罔闻,很少有人会真正思考这些道理意味着什么,坚持这些道理能带来什么。只有经过深入思考的道理,才有可能让道理植入自己的潜意识,当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才能想起来,想都想不起来,又怎么可能会实践这些道理。
4、
最后,我想说说耐心。知道了道理,且实践了道理,并不意味着你很快就能感觉到改变。现状是很难被改变的,这需要你有耐心等待改变的发生。
虽然我订阅了李笑来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每天都在努力升级自己的概念和行为,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我并没有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财富自由了,我的生活跟一个月之前也没有太大改变。如果改变可以快速实现,那现在世界上岂不是会多很多暴发户?
没有大的改变,但有小的改变。我开始坚持写作,说的好听点是写作,说的难听点就是写写文字。写,让我喜欢上了思考,而且是反复地思考,思考的程度也就在反复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入。一个月可能没有大的改变,一年可能也没有大的改变,但谁又能预测五年、十年会不会有大的改变?
改变我们生活的道理可能不用很多,一个就够,但若想看到改变,你需要有耐心,对未来有耐心,对道理有耐心,对改变有耐心,对自己有耐心。巴菲特也是滚雪球滚到50岁的时候,才积累到足以吸引公众与媒体的财富,没有耐心,他也做不到。
想要过好这一生,就别仅仅听道理了,去行动、去思考,还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