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放学了,教室里剩下一个孩子,他的爸爸一边训斥着他,一边收拾着文具。从这位父亲的只言片语里我听出了他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满。我走进教室又听到了父亲对孩子各种表现的不满。他从贴在教室里的学生表现记录表上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落后。
我留意到孩子的惊恐和悲伤。忍不住打断了父亲的责备。我想了解孩子表现不佳的真相和根源。
我问这位爸爸平时是谁陪伴孩子。从聊天中我得知,妈妈在外地,爸爸工作忙。当爸爸说是他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却委屈地说:“他总是不陪我。”我转向采访孩子,我对爸爸表扬孩子非常有思想而且能表达。孩子得到鼓励,控诉了父亲把精力用在了小儿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有时候父亲玩手机很长时间。家里有个姐姐也是常常玩手机不理他。小弟弟又太小才几个月不会跟他玩。更可怕的是爸爸有时候还打他。说着说着眼泪就要流出来了。
我很庆幸孩子能当着我的面说出对爸爸的不满。我觉察他的爸爸的尴尬。我知道他的家庭的不易。也知道这是一位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的父亲。他以为孩子表现不好是孩子不想表现好,这一点就像一些老师以为学生学习不好是学生不想学习好一样。谁不想表现好?谁不想学习好?不是不想是不能啊!还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只有有效地训练才会生长出这方面的能力。
我告诉他不可以打孩子。陪伴孩子要有质量。不是跟孩子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要陪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从抱着孩子到扶着孩子,再到牵着孩子的手,尝试着放手,最后让孩子独立,学会自主。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非常耐心的过程。
如果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不要只逼着孩子写作业。而要让孩子为学习做好充分的生活积累。
如何让孩子为学习做好充分的生活积累呢?
比如要想让孩子学好语文课,就要跟孩子多聊天,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听故事录音,给孩子买带拼音的故事书让孩子大量的阅读。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都需要家长陪孩子完成。也可以把语文书当成故事书,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读到熟练能背诵,孩子再听老师讲课就会很轻松学会了。但不能只读语文书。还应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把孩子带到社会生活中,带到游乐场,带到公园里,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只有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多跟人交往。他的语言感知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再比如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就要陪孩子一起玩加加减减的游戏。我现场跟孩子玩了拼手指练习十以内的加减法,利用教室的物体让孩子练习列加减法算式。显然孩子是非常生疏的。而我们练习的难度对普通的孩子来说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我告诉这位爸爸可以给孩子买些玩具,也可以是一些学具。陪孩子一起玩,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玩具之间的数量关系系。感知充分了,数感就形成了。
我看到了这位父亲两眼放光。他终于知道了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起来。也深深感觉到自己亏欠孩子太多,他深情地拥抱着孩子,说要从头开始。
当晚孩子用爸爸的手机发来语音说爸爸与他约定以后再也不打他了,他们父子俩要重新开始。
后来我给家长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包括《身体不会忘记》、《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商》、《你是孩子的玩具》、《多元智能》、《让天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