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儿子在幼儿园里打架了,老师说儿子摸一个小女孩的小辫子,那个小女孩不乐意了,把我家儿子的手给咬肿了。儿子气不过回过头把那个小女生的鼻子给咬了。
回家以后我问儿子:“今天你在幼儿园打架了,你猜猜老妈妈是批评你呢还是夸奖你呢?”
儿子奶声奶气的回答:“夸奖我。”
“为什么呢,你打架了为什么我还夸奖你呢”我装作不明白。
“因为我勇敢,小朋友咬我我懂得保护自己。”
是的,我此时在心里想的是:臭小子,干的漂亮!
之前在网上看见过一篇《“别人打你你就还手”这样教伢对不对》规劝贴原文:
“刚才路过学校听见家长这样教伢,这样下去对伢好么?你是要把伢培养成打手么?这样下去这个社会还有意思么?真心劝这些家长,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的挫折中积累长大的,不要教孩子这些不好的东西!”
之后有百分之八十的网友表示反对楼主的观点,认为宁愿让孩子在打斗中受点小 伤,也 不愿意孩子做一只“沉默的羊羔”。
一直以来我给儿子灌输的观念一直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永远不要做第一个动手的人。但是如果自己的身体受到对方肢体上的伤害,一定要给予有力的还击,警告别人自己不是好欺负的。
抱歉我不能把我的儿子培养成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绅士,我要教给他的是在自己遇到危险或者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
幼儿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有社会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
有些人所说的以暴制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让孩子学会宽容。
对不起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复杂,打人的孩子不懂对方的忍让是对自己的宽容,只会认为自己用拳头可以征服对方,而且认为对方好欺负,下次会变本加厉的。
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动手的时候往往只是在试探对方究竟有多好欺负。你的宽容没有让你的孩子赢得别人的赞许反而成了对方专门攻击的对象,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
有研究表明小时候的卑微懦弱会深深地烙印在你的内心深处直至成年。
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校园霸陵的受害者无一不是家长们从小就给播种下一颗宽容忍让的种子。
孩子之间的打闹不等同于校园霸陵,但是每一次的校园霸陵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从之前打闹中的打人者和不懂得还击者演变而来的。
我们无法随时成为孩子的保护伞,所以我们应该教会他们用自卫还击保护自己。
02
其实不乏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团结友爱,以暴制暴不容易交到朋友。
可是我经常看到的情景却是有好多家长这边正在为孩子的矛盾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个孩子已经由之前分外眼红的仇人转眼间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怒张跋扈的家长尴尬不已。
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单纯的不会去记仇,前一秒两个小朋友还像发怒的狮子一样后一秒就手牵手亲密无间了。
就像儿子这次打架,中午打完了下午就和好了。
孩子们关于与小朋友打架这件不愉快的事情是很健忘的,他们单纯的世界里只会记住开心愉快的事情。
儿子说下午滑滑梯的时候自己不小心磕疼了哭了起来,那个之前和他打架的小女生走过去和老师一起安慰他,还带着他去玩别的玩具。
儿子开心的和我说他们俩现在是好朋友。
看着儿子开心的笑脸,我心里由衷的替儿子的高兴,为儿子懂的自我保护,更为儿子收获意外的友谊。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打不相识吧。
我在想如果我儿子再被那个小女孩咬那一口时,儿子因为忍让或是胆小没有还击,那个小女孩会感激儿子那时的行为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并且在以后与我儿子发生冲突时肯定会如法炮制。
那个时候儿子不仅仅心灵和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且还失去了一段可贵的友谊。
其实孩子之间肢体的冲突,不仅不会失去友谊反而更是学习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
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认为,“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知识,如何在挨打时降低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避免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03
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可以不出类拔萃,但是必须要学会如何和别人更好的相处的能力,要有基本的应对危险的能力,要学会如何应对社会上的风风雨雨。
所以当孩子在遭到对方欺负时一定要告诉孩子“打回去”。
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孩子,打回去不是为了打赢对方,而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自己不是好欺负的。
《奇葩说》里柏邦妮所说“痛苦本身不是财富,但是对痛苦的反思是财富。被欺负本身也不是礼物,但是对被欺负的那个反击就是礼物。你已经被欺负了,你一定要打回去,把这份屈辱化成你人生的礼物。”
所以,我亲爱的儿子,你用你自己的力量保护了自己,这是你自己送给自己最最无价的礼物。
为此我必须为儿子“打回去”的行为点个赞。
文章首发汤小小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