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纲
1. 读;
2. 思;
3. 行;
4. 悟;
读
读书。
读书要读三遍。第一遍,读字面意思;第二遍,读作者的意思。第三遍,读出自己的意思。人不是白纸,我们的阅读通道也不是真空通道。我们都是带着个人的有色眼镜来阅读的,第一遍读出的是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第二遍阅读,读出自己的字面意思的欲求已经得到满足,更容易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第三遍的阅读,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表达再次检查的过程,形成我们自己的看法。
三遍的阅读感思都不同,如果相同说明你的阅读不够深入或是材料不值得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有效率的输入。书至少读三遍。
阅人。
阅人和读书不同,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知道怎么做是在特定事情下是正确的。而阅人更多的是让他人失败的例子来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人类的大部分书是总结如何做正确,而现实中你会看到更多失败的案例,通过阅人时刻的提醒自己。
感知细微的变化。
事物是在不断的演化的,感受不到细微的变化,就会对于变化感到吃惊,或是忽略了变化。这种感知变化的能力比较大的一个效用,就是鼓励自己前行。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但明显的感知到孩子成长的人,却恰恰是不经常看见孩子的人。为什么,是因为感知选择的参考坐标的远近不同。然而,孩子是一天天长大的。我们每天都在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今天你更新了一个观念,明天得你就不是今天的你了。今天你形成了一个微习惯,几天之后,你就不是过去的你了。感知自己和万物的变化,你才是做到与世界同行。否则,你只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过去的世界里。
思
审视,材料。
审视阅读材料本身的可信程度,自身的价值。可信度可以自己通过查资料考证。思考材料的逻辑上是否有明显的漏洞,这个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来判断。思考材料本身的价值,现实价值,长远价值,指导价值。材料对自己是否有适用性。
反思,认知。
判断自己使用怎样的方式认知这个材料的。这个认知的方式是否有变化。认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对于同一材料的认知结论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何将阅读的内容变现为可执行的习惯。
在判断材料的同时,要思考材料中提到的结论方法是否适用于自己。通过改变或是创造什么条件可以让结论或者方法在自己身上可以实施。根据这个判断,可以将材料分为可立即执行,可创造条件部分执行,未来等条件成熟可以执行,不可能执行。根据这四类,将材料的重要性依次分为。最重要,非常重要,普通重要,不重要。分别投入的精力依次减少的。而我们大多数人,会将这个顺序弄反,而使得阅读不能在自身上变现为进步。
行
执行,一个一个的微习惯。
微习惯很简单,就是当什么情况出现我就采取什么措施。这是当下就将学到的知识变现为自身进步的最直接的方式。执行时强调的是严格持续的执行,没有思考,以至于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否则,进步就很难发生。
重复正确的,改变错误的。
执行不是刻意的改变,执行是在感知变化的同时跟随变化,和变化一起发生。行本身产生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这结果是预先可以预知的,而不是不可知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存在的,凡是现实存在的就都是合乎理性的。
不是用结果验证,而是行动本身是正确的。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决定结果是否正确。
悟
为什么要悟。
我们的认知不是真空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事物。所以,我们要悟。悟什么,悟我们自己。悟我们自己的种种杂念,正是我们种种的杂念,让我们看不清事物本来的面目。悟,我们的过往,我们的过往误导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且还认过往可以证明些什么。
悟,空。
因为我们无法获知真理,所以我们要悟我们所获得的认知结论只是阶段性的正确。特定阶段已过,正确的就不在正确。一切有为法,如虚幻泡影。
悟,虚。
什么可以让我们远行,思想可以让我们远行。我们的阅读,思考,行动,最终产生无形的思想。而这思想是空洞的,但正是这空洞的思想,确实缔造未来每个人不同世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