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
你好,我是克哥。
从4月初开始,我每天都会写一篇文章,更一篇公众号。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读书写作、个人成长、认知思维、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自律习惯以及投资。
主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在生活中的思考感悟。
今天刚好2个月了,来和大家聊聊我对写作和日更的想法。
01
为什么要日更?
最开始日更公众号的缘起,是我手里的稿子太多了。。最开始做自媒体我是在小红书做图文,后来转做视频的,过程中也出了一些小爆款。
我算了一下如果要日更的话,当时的稿件足够我更三个月,且还在保持每天创作一篇的速度。
而后就开始调整日程,把每日健身挪到了下午,上午的黄金时间则只用来读书和写作,目前60天了,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其实并没有太难。
02
“坚持”2字,很久之前就不在我的字典里了。
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件事情,你需要长期用到「坚持」二字的话,那么这个活动可能大概率不适合你。
之前看《纳瓦尔宝典》这本书里提到「把自己产品化」,这就意味着专业化,而专业化往往和你的热爱挂钩。
因为它是独特的,难以被批量化培训和外包出去的,对你而言就像玩游戏一样,而对他人则是需要苦兮兮的坚持。
就像纳瓦尔说,对他而言创业就像是游戏一样,所以他可以每天16个小时的乐此不疲。
对于心力的消耗上,包括时间拉长来看,在这一件事上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热爱,找到那件你能专注、沉浸在其中的事物,由此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我而言,它可能就是读书、写作和投资。
它们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件事,都是符合长期主义,可以长期去做,可以积累,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正向影响的事。
03
日更对我的收获。
就拿写作而言,它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对于我自身而言是梳理自身逻辑,重新做排列组合的过程,还让我找到了写作的乐趣所在。
对于读者而言,也许可以从中收获些许启发,进而对生活有所改变。
在内容上,我想尽可能地分享对长期有价值的思考,因为我喜欢「不变」的东西、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
比如读书方法、投资中的常识、成长性思维、长期主义等等观念,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改变的。包括儒家做人做事的原则,道家与佛家看世界的眼光、思想的传承,都是以千百年来记的。
这一点就决定了我几乎从不追热点,而是对我输入和思考的总结。如果想获取大量的流量,或者成为更容易传播的内容,则是另外一套写作逻辑。
也一定是要把读者的需求或者迎合热门选题的覆盖面放大。
而如果是用追热点的方式来写作,那么我可能很难坚持下去。
且这种方式在我看来,其实是牺牲了自己的独特性。
对于写作者而言,不再是表达自己的载体,反倒是成了“爆款范式”的写作工具,丧失了自身的独特性,成了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
如果站在更长期的时间角度而言,「表达自己」其实是唯一的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创作是不会陷入到枯竭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种种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出现。
之前看著名博主GaryVee书里的一句话,Document,Don't Create。记录,而非创造。
输出的内容并非一定是具有革命性、创新性的,也可以是记录自己学习某技能,或是个人成长的点滴,记录自己从不好到好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04
在日更写作的过程中我有个感悟,对于写作而言,习惯比灵感要可靠得多。
村上春树说,他无论有没有灵感,每天都会写作4000字,对于长期事业而言,一个稳定的习惯具有战略性意义。
我们不能等到灵感来了再疯狂写作,因为往往灵感只是过往积累所得的结果,它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要做的是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并且在平日里就注重积累,有灵感的时候就随手记录在笔记本上,它转身即逝,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找得到了。
在不少书里我也看到村上春树和斯蒂芬金的例子,他们都会用每天早上的时间进行写作,其他什么也不做。
而下午和晚上,则是休息的时间。比如斯蒂芬金会午睡、放松、陪伴家人,村上春树会跑步、运动、听音乐等等。
对他们而言,早上的黄金时间用来写作效率最高。并且,写作的这件事情做完了,哪怕其他的今天你什么也没有做,也都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做了,再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都是额外的增量行为。
05
分享几个写作感悟和技巧,能提升写作效率的方式。
首先是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可以帮助你迅速进入状态。如果写作对你足够重要,不妨就安排在早上的黄金时间以达到事半功倍。
如果它是你热爱的事情那就更好了,更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效率和质量。
具体技巧而言,可以先写标题和大纲、最后再填充细节内容,这样可以保证整体的内容方向不跑偏。
目前我审视自己,我觉得我有个问题就是,全部在凭借大脑记忆在创作,很少或者几乎不搜索素材。
这也就让我的写作速度很快,基本是2000-3000字的稿子,快的话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就可以写完,慢一点也是1小时就可以搞定。
这个我自认为有两方面,好的一方面是创作速度快,和大脑连接的效率比较高,可以很好的梳理思考,并进一步产生出关联。
这种在大脑里直接提取的方式,可以加强记忆并且可复用程度是很高的。
另外一方面而言,就是没有填充太多素材案例,可能很多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也就相对难以理解了。
如果读者有相关的生活经历可以get到我在说什么,但如果没有,其实是很难完全捕捉到我想表达的内容。
这可能就是我的内容经常会有人说是营销号的原因。。
所以以后在内容上,我可能会尝试多加入一些素材案例,包括代入一些我的生活经历。
06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妨分为两个角色,一个是写作者,一个是编辑者。
在写作者的身份时就心无旁骛地随便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不用管错别字和语句是否通顺,也不用考虑写的好不好,唯一要做的就是「写」这一件事。
而后在进入编辑者的角色时,就把自己代入到编辑和读者的身份,反复删改修改错字、语句是否通顺、包括排版等细节工作。
这样我的感受是效率比较高,也能尽可能地把所有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同时我也越发感觉写作其实是一个体力活,因为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分三部分的,也就是输入、思考和输出。
输入:作用在我们身上的,比如新闻、信息、读书、听播客、八卦、经历等等都是输入。
思考: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取舍以及吸收内化。
输出:通过写东西、拍视频、交谈等方式把你的观点和思考结果表达出来,所以说,输出在某种程度而言,其实是很吃输入和思考的。
而输出则是最后的一步,如果没有输入,那么输出不来东西是很正常的,所以我每天读书2小时一方面也是这个原因,可以让我有源源不断的东西可以写。
一方面读书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在某方面获取成长,让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自动生长,进而形成链接。
07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输入和输出当做一个操作系统,如果输入是垃圾,那么输出必然也是垃圾。
所以我们需要谨慎的筛选信息源。就像我之前大量时间玩儿游戏、看无脑综艺的时候,其实满脑子都是这些相对简单而轻松的内容。
但其实如果长期接触这些相对低质量的、不需要动脑子的信息,久了也就丧失掉深度思考,包括高质量的、有体系化、结构化好内容的能力。
这也包括好书与坏书的区别,如果轻松的烂书读多了,也就读不懂、也不想再读好书了,所以这一点是需要谨慎的。
写作其实也不仅仅是把你脑子里所想到的东西写出来,反而有时候,是写作这件事本身,把你头脑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慢慢条缕的更清晰了。
就像有时候我在落笔写作之前,是完全不知道我要写什么内容的。
所以写作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还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08
我感受下来写作有这些好处。
一方面它符合费曼学习法,也就会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复杂的内容教给别人,能让别人真正听懂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
因为要想做到这一点,你首先要经过自身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之前看查理芒格在股东会上,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黑猩猩理论。
他说,如果我给黑猩猩讲述一样东西,最后会留下一个一头雾水的黑猩猩和一个更了解自己的我。
非常智慧幽默的老爷子。
芒格的意思是,公开输出是可以双方共赢的一件事儿,甚至更大的好处在于自己,因为这可以梳理自身的思考并加深理解。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大佬喜欢公开做演讲了,除了有时是自我宣传的目的,里面还是有很多好内容可以学习的,并且很多人其实是有表达欲的,也不是完全喜欢孤芳自赏的。
同时,写作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廉价、低成本的杠杆,因为你可以通过对应的内容链接到相应的志同道合的人。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能把自己对行业的深刻认知,或是成长经历、感悟教训,通过文字凝结下来,沉淀住你的想法,就可以建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对于自己而言,写作这件事和读书、跑步、投资、冥想是一样的,都可以形成积累,都可以长期做。
不妨以读书为输入,写作为输出,形成一个闭环。这样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也可以进一步的把知识提炼成概念,进而连点成线。
所以说我建议你也开始写作,哪怕不发表出来呢,但我还是强烈建议你公开发表,因为这样才能获取到真实反馈,也正是如此,才能有迭代。
如果蒙着头写,这样就无法检验好坏对错了,恐怕整体效果会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写比不写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