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雨
暮色四合,我走进书房,打开书柜,眼光不由地落在一套书上,轻轻拿起琦君的书籍,倚在书柜门脊翻看着,这一翻便再也不舍放下。
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真诚而不失风趣的人物对话,在纸间缓缓流淌出来。所写之事不过都是寻常锁事,却让人久久回味无穷。仿佛尘封的往事一一回放、再现。
知道琦君作家源于和文友的一次聊天,之后了解到,琦君先生于2006年6月7日,走完了幽兰芳香、淡雅玉洁的一生,留给世人40多本散文和小说。“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红点点,桂花雨歇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哀伤,烟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连。”这是灵堂两侧的挽联,巧妙嵌进了琦君最重要的多部作品名称,她朴素却温婉的文章,沁人心脾,感动过几代读者。
本书以赤子情怀写了半个世纪前的家乡风土人物,栩栩如生,悲欣交集;用慈母心看众生万物,可亲可爱,有情有义。全书分“走在岁月里”、“一日一回新”、“喜新又恋旧”三辑,知感交融,并有难得一见的小小说,琳琅满目,篇篇隽永。
在琦君的笔下,"母亲"是写不完的题材。从早期到近期的作品,处处可见她描写母亲的踪影。大多数的读者知道,琦君的父母是老式婚多姻,父亲后来另纳小妾,长住外地,与琦君母女疏远,显然母亲一生悲苦、隐忍样子,给幼小的琦君心灵,浸染过多次的撞击。五叔婆没有儿女,母亲告诉她,不得惹五叔婆生气,大人们的心事重重的。小小的琦君,看着母亲眼中汪着的泪水,突然一下明白了,自己的母亲也是心事重重的人。
读到此处,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父母。记忆中父亲会在母亲做家务时猛不丁地偷亲一下远远地传来他们的笑声,那时母亲年轻漂亮、父亲英俊潇洒,一家人每天其乐融融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有了争吵声不断,那时的家里只有冬天,从早上到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冷得出奇。曾经相爱的人只剩怨与指责,没有往日的包容与谦让,关系一度紧张到需要双方父母的调解。
时间真是是治愈一切的最好良药。父母在磕磕绊绊中一路走了过来,虽有微词,还好芒锐减不少,我的春天总算来了。不觉间,十年过去了去,磨平了他们的棱角,也磨圆了他们的性情。只是当年的俊男靓女一个开始有驼背的迹象,一个两鬓白发悄然而至。天凉了,父亲会对母亲说:“多穿点,年龄大了,别只图好看。”出去旅游,会不时问问:"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会?"母亲看着手机不离手的父亲说:"钱是赚不完的,整天手机不离耳朵,这也不是一回事。"
这一对冤家至此总算没有辜负年少时一眼万年的心动,曾经鸿雁传书往来几千公里,在婚姻生活中以自身的相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是用心的,都是有情的。尽管会有磕磕绊绊,会触礁,但只要怀着一颗欣赏对方的心,拿起修补针线,终会柳暗花明。
尽管琦君的父母分开多年,可在父亲弥留之际握住母亲的手才安然逝去,或许这就是母亲无言的忏悔吧。不禁感慨旧时包办婚姻的悲哀,传宗接代的迂腐。为一直隐忍的母亲唏嘘不已。
在琦君成长的岁月里,勤俭持家、宽厚柔韧的母亲、德高望重的桥头阿公、善良慈爱的姨婆、教地理的房老师、帮佣的阿荣伯伯和阿标叔叔,透过琦君细腻的描写,他们的一言一行、性情思想,均能越然纸上。如见其人。
有人说,这得益于琦君先生深厚语言物功底,她是善于写人物的。我想这固然与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分不开,更离不开她至情至爱的性情与心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