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跟书名很贴切属于概论,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分为远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九大部分。根据社会制度、经济、人民生活组织方式以及大的历史背景的不同论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
远古时期属于氏族公社,社会以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中华生活区域有三大集团即炎黄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和东夷集团。随着人口繁衍和社会发展,各集团均进行了势力范围的扩张,不可避免的进行了多次战争。通过逐鹿大战、板泉大战等奠定了中华的发展基础。由于这一时期仍处于征服自然的初期,对自然有很多的不了解,因此其文化特点具有很大的崇拜特点,对生殖、图腾、祖宗的崇拜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夏商时期属于奴隶阶级制度的早期,这一时期对自然的认识仍然不足,尤其是夏的初期洪水泛滥。人们对自然还是存有敬畏之心。此外,对强权和有能力人的崇拜也逐渐形成,大禹通过治水树立了权威和势力,顺利成为最高统治者,其子启获得政权后正式确立了世袭制。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可以用忠于职守,充满忧患意识。
由于甲骨文的出土,现今对商的了解要远远多于夏。商是多远发展的社会,农业、商业均有所发展。尤其青铜文化更是震惊世界,由于商的祖先契是掌管类似民众教化一类的官职,因此,商对于神学祭司相当重视,这也构成了商文化的一部分,现今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用于占卜,青铜器也大多用于祭司。
周文化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初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德治天下的思想。由于周的祖先是掌管农业的官,再加上周居住的地方适于农业发展,因此,周的农业相当发达,重农是其特点。此外,周公制礼乐,建立宗法制更是中华文化的开祖。正因为这些形成了其老成的特点。
春秋战国国家形式趋于集权统一性质。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分裂,思想管制松懈,各类文化思想激烈碰撞,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各类学派齐头并进。可以说是中华思想的“元典”时期。
秦汉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大分裂,秦开创了延续了2000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王朝需要利于统一的文化思想,所以汉代到汉武帝时期结束了前期的黄老统治思想,以儒家思想进行统治。奠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魏晋南北朝以玄学为代表形成了魏晋风度。这一时期,政治基本由世家大族把持。门阀制度及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以及战乱的频繁,导致文人更倾向于寄情山水,及时行乐的风气。社会总体的不作为风气,形成清淡的玄学风气。文化也趋于多元和叛逆性。
隋唐的盛世及包容文化无需多说,耳熟能详的唐诗是其最灿烂的成果。这一时期门阀逐渐消失,庶族地主走向前台,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这一时期也继承了魏晋文化的一些特点,但更具有包容和开放性。
宋元文化尤其宋文化是鼎盛的延续,由于宋对于文人的重视,和统治者对于文人和思想的包容更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融合发展。理学就是融合了儒释道后的新学说。此外这一时期的军事劣势也造成了胆小怕事,婉约凄楚的文化特点。
元文化带着典型的蒙古味,因此具有一些野蛮和粗鲁的特点。终其一朝也没能融合汉文化。政治上阶级对立,汉族文人无用武之地,也促进了元曲的发展。
明清文化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挣扎和终点。为了维护统治形成了闭关锁国和文化专制的政策。因此,具有腐朽愚昧的特点。理学化的儒家更是失去活力,侵蚀人的思想。
个人觉得读这本书还是需要有点历史基础知识,要不书中很多地方理解就不够透彻。毕竟5000年的历史归于一本书,可见有多概论。而且书中很多观点具有典型的“教科”性。将很多问题简单的“黑白”化。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事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去评价。比如对雍正的杀兄弟的描述就不够客观,政治本身就不具有人情,敌对兄弟在争取皇位不成时仍有很大的政治势力,这时仍不私心,对于国家的事情不出力反而使扳,对于国家治理和长远发展来说清除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