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那么一刻,倍感疲惫,孤独无依,望着街上的霓虹灯,却照不进自己心里。好想找个人交交心,却只能深夜走进一家小饭馆,一瓶啤酒,一叠凉菜,看着周围一个个与你一样不曾入睡的人,或许喧闹,或许安静,听着他们的故事,走进属于自己的深夜食堂。
不知道你有没有那一刻,不经意间听别人聊起,偶然间听到一个小故事,就能让自己心存感动,就能打湿眼眶,温暖心底。那一刻你感同身受,那一刻你又充满了勇气,就像多年前还年少的自己。
我想你一定有那么一刻,痛苦到不堪其重,苦闷无比;又有那么一刻,满怀希望,热爱自己的一切。这些都在灯火阑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家家仍接纳顾客的餐厅、排挡、饭馆中上演,也许只要在不起眼的这里,才能知道别人也有和自己似曾相识的故事。
黄磊的《深夜食堂》被吐槽无数,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那不是地道的中国食堂。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食堂呢?
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地方、角落里,有我们这些小人物时时刻刻上演着的悲欢离合,在这里,才有你我的影子。
那些有我们的食堂,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以下是舶来的几个真实的小故事,发生在街边巷落,发生在你我身边,复制过来,以飨读者。
我在如东客运站开了个沙县,经常在附近乞讨的老头和我说他要回家了,不来了。问他原因,他说不需要钱了,得白血病的孙子走了......那一刻突然觉得活着都好不容易,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意味深长。我请他在店里吃了个饭,唠了会嗑,结束后他抹着眼泪走了,和我说了最后一句他说的最多的话:好人一生平安。
那年冬天,得了抑郁,割腕以后痛得心慌,打了个出租去医院,捧着手一路哭,车后座被我弄得全都是血。到了医院司机还带我去处理,生意都不要了,最后带着我去吃了一顿饭。他一边哭一边说:“十来岁的小姑娘,人生路还长呢,千万别冲动,千万别学我女儿......”
一个常去的大排档,很便宜的大排档,有天隔壁桌坐下一对衣着朴素整洁的父子,只要了一个肉片菜汤,两碗米饭,一声不响的吃着。老父亲只用汤兑米饭,把肉都给了年轻的儿子,儿子又把肉夹回来给他,老人不时抬头看着周围的人,眼神黯淡,最后埋单25块,儿子掏了好久才凑够。这时儿子说了唯一的一句话:“我在这很好,我送你去火车站吧。”
想起大学毕业最后一夜,跑去园西路吃 饵丝,我知道这是我在这个城市吃的最后一碗饵丝,下次再见我便是过客。老板是个阿姨,认得我,说:“毕业了吧。”我点头,她笑着说:“吃了一年我的饵丝也没见你吃胖,最后一碗我得多给你下点饵丝。”没有一路顺风,没有前途似锦。
常去的一家东北饺子馆,十年没涨过价,老夫妻是返沪知情,说每年都回东北看看。就一个女儿,生孩子后查出脑瘤,从发现到植物人不过短短一周,外孙很快被夫家抱走了,女婿卖了他们给女儿的车,房,起诉离婚。老夫妻轮流值夜,不到一年转让了饺子馆,我们去病房送了点钱。第一次明白人生无常。
一个哥哥是兰州人在广州读书,工作后好多年没回家。有一天跑去很远的兰州拉面馆,点了面,吃到嘴里的第一口眼泪就掉下来了,味道太像。现在我也是在广州的兰州人,只想那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有一天在呷哺看着斜对面的老奶奶就这么一个人吃着火锅,然后服务员不停的过来跟她说话。后来老奶奶走了以后,我问服务员说她经常来吗?服务员说她之前经常和老伴儿一起过来吃,老爷爷走了好像快两个月了,老奶奶还是点这么大的鸳鸯锅,然后一个人吃......真的没忍住眼泪掉了下来......
这些小故事有些是转述,有些是亲眼所见,但表述出来,便不再是事实,而是一个个故事。这取决于你想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猜你想听的是一个温暖的,感同身受的,能接受的,是随时在发生,并且就在身边的深夜食堂发生着的故事。
最后再讲一个我的深夜食堂故事。今年6月我毕业了,离校前有一天我独自走进在一家常去的面馆,惊喜地看到她也在。她是我同学,要分别了,才发现她的美,才回想其几年里和她平时相处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甜蜜。我不善表达,这份情感一直没和她说。
我问她打算什么时候离校,她说明天就走。我一惊,心想,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可能情况来的太突然,我有些不知所措,说话开始支支吾吾,想说的话一句也没想起来。
这时她对我说:“对了,我要去你去的那个城市工作啦。”
我呆在原地,半天才说:“你工作的地方在哪?”
“到时候再和你说吧,我要走了,我们常联系啊。”说完她先走了。留下我付了钱,走出面馆,看着这夜色,从来没有发现竟如此美好。
这才是我们的深夜食堂,这才是我们的故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