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每一个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得、有所成,离不开一个“静”字。
世界很大,人间很吵,如果你自己的心不静,何有舒心的日子?
心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去做一个内心安静的人吧,不骄不躁,且行且乐。
01
静下来,才能找到灵魂的安静
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切忌喧哗。”
安静,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忘我的高级修养。
可以实现心灵的对话,向内观心,正所谓“静以修身,静生万物”;
可以使人平和,通达豁然,会跟生活和解,拿得起更放得下,笑对人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内心安静、心境平和的状态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让灵魂安静下来,多去想想什么能让自己快乐,我们的内心才能平静,我们的灵魂才会变得丰富和厚实。
《道德经》曰:“静生智,定生慧。”
意思是讲,心清净、意清净,智慧才会涌现。
作家马德曾经说过:“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中的蓬勃与丰富。”
有段话,也形容得甚是好:
喜欢安静的人,胸有丘壑,腹有诗书,与其在喧嚣中迷茫的狂欢,不如陶醉岁月的静美。
喜欢安静的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与其沉溺尘世的噪杂,不如倾听内心的声音。
喜欢安静的人,有内涵,有思想,与其迷恋凡俗的纸醉金迷,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如此之好,何不追求?
记得,作家白落梅感慨:“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
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
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启程不再那么迷惘。”
生命,除了外表的喧闹与不安之外,在内里,还有一种安静和慎重的成长,可以在心中开辟一处安静的角落,不染风雨,不惹尘埃,安之若素,从容不惊。
如一朵花,淡淡地绽放,自顾自的美丽,保有独立而随意的品格,然后,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守望自己的幸福。
“洗去铅华,抱诚守真,品味安静,”如此,方能享受灵魂深处的静谧之美。
02
静下来,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东晋诗人王羲之,在书法上天赋过人,年轻时却由于急于求成,也导致自己的书法难登大雅。
有次,他看到了东汉书法家张芝的手书,一对比,感慨自己的字和张芝的字的确相差甚远。
更让他敬佩的是,张芝长年累月练字的那份静心与从容。
王羲之认识到:“如果我也能静下心来潜心练习,未必就赶不上张芝。”
此后20年的时间里,王羲之戒掉急躁,每天静心练习书法。
每次练完后,他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洗毛笔。
久而久之,池水都洗成了黑色。
正是得益于静下来潜心修炼,王羲之终成一代书法大家,更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书圣”。
真正的静,静在心,不在境。
一个人只有真正静下来,才能学会思考、认清自己,才能更好专注自己要做的事情。
当你发现自己遇到瓶颈时,着急是没用的。
静下心来调整自己,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古人说:“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静下来,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心静,让心更简单,精神更愉悦,人的精神好了,就会有福气降临。
03
静的修炼,贵在“三静”
一、身之静,要常闲坐
著名作家汪曾祺,小时候就很喜欢去外祖父的书房,就坐在藤椅上,拿着本闲书,或者只坐在那发呆而已。
多年以后,他被下放到乡下,周遭的人在他身边打闹嬉戏,他依然可以平静地看书写字。
生活在当下时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手上有手机,脑子里有信息,完全没有给自己休息的空间。
不妨问问自己,能闲坐一个小时吗?
无事静坐,看着好像无所事事,却能帮人理清烦杂的心绪。
二、神之静,要享受独处
很多人害怕独处,觉得那是孤独寂寞的同名词。
哲学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你试试,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人读书、写字、听歌、喝茶,好好地与自己相处,不去纠结外界发生的事情,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心之静,感受当下便最好
“身心完全自由,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完全满足于当下。”
这样的感受,或许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词来解释,叫做“心流”,是指一个人极度专注时产生的一种状态。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时,不知时间流逝了多少,不被外界所影响,会更容易找到灵感与规律,收获往往是丰厚的。
有一句话讲得好:“急事慢做,慢事急做,事急则缓,事缓则圆。”
深以为然。
对静的修炼,是意志的磨砺,是自我的突破,更是智者的品质。
修得一颗安静沉稳的内心,静下来找回初心,才能宠辱不惊地面对生活的磨砺,领略人生中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