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9
【离离原上草】
一.山草
1.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2.黄芪:嫩苗可食
3.人参:安精神、定魂魄、除邪气,明目益智,百草之王
4.贝母:清热散结、止咳化痰
5.徐长卿: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治胃气痛、肠胃炎、毒蛇咬伤、腹水等。
二.芳草
6.白薇: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有香气
7.芎藭:全草有香气,可用于泡茶,故又名茶芎。行气开郁、祛风燥热。
8.白芷: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可作香料,气味浓烈
9.芍药:镇痛、镇痉、祛瘀,别名花中宰相。昔人云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
10.牡丹:镇痉、凉血散淤,治中风、腹痛,也叫木芍药。
11.木香(七里香):花含芳香油,可供配制香精化妆品用。《本草衍义》曰,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即香也。生嚼极辛香,尤行气。
12.甘松香:著名香料植物,其根及茎干燥后可用作药用及香料。《图经本草》曰,叶细苏茅草,根极繁密,八月采之,作汤浴,令人身香。
13.益智子:果实味辛、微苦,有特异香气,健脾胃、理元气。
14.姜黄: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含姜黄素。
15.莎草香附子:根茎气香,味微苦,可供入药。
16.藿香:全草入药,止呕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清暑。果可作香料,茎叶富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浓郁香味,为芳香油原料。
17.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图经本草》曰,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
18.薄荷:全草入药,治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本草纲目》曰,吴越川湖人多以代插。
三.湿草
19.野菊(苦薏):叶花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本草纲目》曰,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状,气味苦辛惨烈。
20.茵陈蒿:植株有浓烈香气,由于该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春季又萌发新苗,古人称之茵陈。
21.夏枯草:别名乃东。全株入药,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
22.鸭跖草(翠蝴蝶):清热解毒,咽炎,蝮蛇咬伤。《本草纲目》曰,巧匠采其花。取汁作画色及彩羊皮灯,青碧如黛也。
23.龙葵:散瘀消肿,清热解毒。
24.决明:种子为决明子,清肝明目、利水通便,可提取蓝色染料,苗叶和嫩果可食。
25.甘蓝(卷心菜):叶的浓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四.毒草
1.甘遂:全株有毒,根毒性大,易致癌,慎用。
2.半夏(守田):块茎可入药,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
五.蔓草
1.覆盆子:果实明目补肾。
2.月季花:花朵可提取香精,可入药。
3.常春藤:全株入药,祛风湿、活血消肿。
六.水草
七.苔类
1.卷柏:全草有止血、收敛效能。民间将全株烧成灰,内服可治各种出血症,拌菜油外用可治各种伤口。因其耐旱力极强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又称“九死还魂草”
2.马勃:腐寄生真菌。嫩时颜色白,圆球形如蘑菇,体型较大,鲜美可食,嫩如豆腐。老则灰褐色而虚软,外部略有韧性表皮,顶部出现小孔,弹纸有粉尘费出,内部如海绵,黄褐色。入药可作局部止血,兼治咽喉痛、失音。
【山有木兮木有枝】
1.槐:花淡黄,烹调可食,也可作中药或染料。
2.合欢:花可入药,解郁安神。
3.琥珀:传统中医认为其可镇静、活血。《本草纲目》曰,色黄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出高丽、倭国者色深红。有蜂蚁松枝者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