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所用,用完后丢弃。
关于“天地”“圣人”“刍狗”“仁”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所在,面对诸多不同版本的解释,我们很难把握到底什么是老子真正的思想。但在我看来,过分追求一字一句的含义,而忽略了对于整体思想的把握是错误的。反复的诵读后,我们可以感悟,“天地若是不仁,便不会重视世间万物,圣人若是不仁,便不会重视百姓的生活。”
王弼曾说“天地仍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天地无所偏爱,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按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想象的那样,以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种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体现出老子对于鬼神之类的鄙弃与不屑。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不需要任何主宰者。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自然。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圣人无所谓仁,对待百姓也会像对待刍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