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午后,我去探望一位鳏寡老人。老人年已花甲,但无妻无子,孤伶伶如一棵枯树,老无所依。我的到来令他大感意外,同时也喜出望外。
我将随手所提的几个粽子放于柜台上,然后在老人的身边坐下。老人却挣扎着起身了,说是要为我沏茶倒水。看着他一瘸一拐地走进内屋的厨房,我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所谓的房子,总共两间,土木结构,屋顶苫上石板。外间是客厅,里面的一间分成两半,前面是卧室,后面是厨房,中间用芦苇做起隔墙。可能是多年来没有修葺的缘故,屋顶到处都小洞,漏着天光。
老人从内屋端着一杯水颤巍巍地出来,我赶忙坐起,接过老人手中的水,再扶他坐下。我本想给老人剥个粽子让他尝尝,老人说时间还早,习惯在五点钟之后。
据村人讲,老人年轻时读书成绩很好。在他个年代,高中毕业寥寥无几,而老人是这为数不多中的其中一个。多少年里,村里红白喜事的礼薄都是他坐阵,乡规民约都是他起草的,通晓天文和地理。
但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经纶,饱读文墨的人,为何没有谋个一官半职,为何没有娶妻生子,而老境又是如此凄惨?种种疑惑,让我怀揣经年。
老人还算健谈。与他聊起历史,人文,甚至时事,都能够侃侃而谈,而且颇有见地。终于说到端午节由来。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胸怀大志,不但不被重用,反而受到排挤。壮志难酬的他,一时气愤,纵身一跃,跳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担心他的身躯被鱼鳖海怪吃掉,包子粽子扔于汨罗江,供那些鱼鳖海怪享用。而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后人将这一天命名端午节。
后来聊到一些他个人的际遇,他的眼眶有些涩然了。
原来就在老人高中毕业时,举国上下,发动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号称文化的革命。年轻的他也曾豪言立誓,要为国效力。准备上岗的他,因为父辈是地主,成分过高,被刷了下来。为了生存,从来不事农业生产的他,扛起锄头,走向了田间地畔。一个傍晚的时候,一不小心,摔到了门前的河沟里。当他被救上时,命是保住了,左腿却折断了。从此,什么路面走着都是步高脚低,高低不平。一没正式工作,二不谙农事,加之又瘸了一条腿,娶妻生子自然成了难事。
一时间,我多年来的疑惑徒地释然了。其实,老人何尝不是第二个屈原?!
五点钟已过,我帮老人剥了两个粽子,算是他的午餐吧。
辞别老人,我去了田野转悠。平畴数十里的田地里,一片金黄----不,是枯黄。干旱的土地,结不出饱满的颗粒,提前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