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是高二三班的白钰,现在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的辣一所^_^”
打开微博,一条私信弹了出来。
这个帅帅的小伙子,竟然真的来北京了!我的眼神顿时澄亮了起来。
“哇这么棒!你到北京了吗?请你吃饭!”
“我们明天就开始军训啦,然后…谢谢您的那一句天道酬勤哦。”
时间过得太快了。离开青海已经整整一年了,最近的手机里,捷报频传。当年那些和我斗智斗勇不想背单词的“小朋友们”,现在竟已结束了高考,走向了新的人生起点。
我向后轻轻靠在椅背上,自然地打开《放飞》——“你展翅去飞呀,飞呀,飞到天涯海角,你将会知道,知道,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思绪随着歌声轻舞飞扬。西部,支教,可爱的孩子们,那一年的点点滴滴,总能在我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漾起心海的潮汐。
2014年7月。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16届研究生支教团,走向了千里之外的西域之冲——青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支教志愿者。那里有清澈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有巍峨的高山和可爱的孩子们。我们8个年轻的生命组成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第一届学长学姐们手中的接力棒,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土地上尽情挥洒青春和汗水。
自2014年至今,一篇题为《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网络文章持续火爆,文中说到,每年假期,支教团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孩子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他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筋骨的机会,去倾听志愿者给他们的帮助,接受志愿者传授知识的火花。在这之后,他们开始明白志愿者所给予的远不是他们想要的,有些爱心破坏了孩子们心灵的安静,志愿者的奉献破坏了孩子们传统的善良。孩子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我也曾因为这篇文章而对支教生活充满惶恐,而当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西部支教志愿者并亲历了研究生支教团数年的积累和发展之后,想到了柴静的《看见》里写过的一个在广西山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的故事,题目叫做《无能的力量》。卢安克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这种“无能”,有的时候比“能”要强大一百倍。
几年来,我们的足迹走到了内蒙古准格尔旗、走到了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一群二十二、三岁的年轻人接力着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砥砺前行。今天,我想在这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赞叹或惋惜,或急切或是一声声的呼吁,希望能让大家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听到我们所听到的,借由我的笔触,认识真实的支教,认识真实的西部——除了风沙,亦有美景,虽有荒芜,更多坚强。